鍾文榮觀點:紡織業發展智慧衣,產業前景腹背受敵

2019-03-28 05:50

? 人氣

同樣的,智慧衣也面臨這個技術門檻,要馬兒肥,又要馬兒不吃草,談何容易?所以,智慧衣產業權變式的轉往醫療照護領域,算是一種策略轉進,既然動態偵測有困難,轉往有把握的靜態偵測,不也就突破門檻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事實上一點也不。

醫療產業是個極端封閉的市場,能夠提供照護與醫療的智慧醫療產品,在醫療器材分類上一般都在第二等級,必須經過臨床實驗取得驗證結果,很多甚至還未有分類,須要新增或調整分類。即使,精準掌握量測數據,要能夠將感測訊號送進醫療資訊系統,則又是個大難題。以致於,智慧衣業者的策略轉進醫療照護領域,要到量產階段,恐怕亦非一、兩年內可以辦到。且智慧衣是大多是接觸式感測,感測元件必須要與使用者的皮膚緊密貼合,舒適性與限制性則又限制了智慧衣的醫療照護應用領域。然而,若退往非醫療領域,則又和一般穿戴產品或其它智慧產品短兵相接。

20190326-智慧衣。(取自遠東新世紀)
作者表示,智慧衣一開始主要的市場區隔是運動市場,感測器可以即時量測使用者的呼吸、心率、心率變異、血壓與血氧。圖為遠東新世紀的DynaFeed智慧衣。(取自遠東新世紀)

基本上智慧衣現階段的發展,真的是腹背受敵!從Michael Poter的五力競爭分析模式(Five Forces Model)來觀之,紡織業跨入智慧衣產業的競爭程度,恐怕壓力不小。

紡織業者能否有機會背水一戰?現階段的發展盲點在於智慧衣,因為產品的形式是「衣著」,使用方法當然是「穿戴」,感測方式多半是「接觸」,就限制的發展方案。轉個彎說,如果只是「智慧紡織物」,使用方法當然就不限於穿戴,感測方式也就不再侷限是「接觸」而是「非接觸」,也就擺脫使用限制了。

產品的發展想在功能上以加法式的「全拿」(Take It All),就無法找出使用利基點,如果是減法式的「權衡」(Trade Off),就有機會找到「亮點」(Highlight)。舉例來說,電動車與無人車的發展趨勢已經加速,現階段汽車產業必須在汽車內植入更多的感測元件,才能在得知駕駛疲勞的時候,順利移轉駕駛工作給電腦負責。如福特汽車幾年前開發出「智能帽」(帽子就是紡織物),讓長途卡車駕駛在疲勞時給予提醒,降低事故。而汽車座椅有很多材質是紡織物,國外就有研究機構針對此項進行駕駛疲勞警示應用的產品開發,看來不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種應用。

*作者為資深產業分析師,科普經濟學作家,著有《巷子口經濟學》與《拜拜經濟學》等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文榮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