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觀點:「非核減碳」只是海市蜃樓

2019-03-28 06:50

? 人氣

中油最近通知台電,因為天然氣接收站開發受阻,不保證對台電新增燃煤電廠供氣。圖為阿拉伯國家卡達的液化天然氣運送船。(AP)

中油最近通知台電,因為天然氣接收站開發受阻,不保證對台電新增燃煤電廠供氣。圖為阿拉伯國家卡達的液化天然氣運送船。(AP)

「非核減煤」成為國家能源政策的主軸。沒有核電,少了煤電,電從那裡來?執政黨喊出的口號是2025年,再生能源20%、煤電30%、燃氣發電50%,但可行嗎? 

首先,比較一下台灣、韓國與日本所規劃的發電量的配比。韓國:2030年再生能源20%、燃煤36%、燃氣19%、核能24%;日本:2030年再生能源22~24%、燃煤25%、燃氣26%、核能20~22%。日韓,土地面積比我們大,人口密度比我們低,設定的再生能源目標與我們差不多,我們要在7年內完成,他們是12年!如果我們不是急著發展海上風力發電,不至於要撒下重金,吸引外商團隊進駐。 

發展再生能源是無怨無悔的選擇,但要務實面對再生能源的使用限制,一個獨立的電網可以承受多少比例的不穩定電力,是工程實務上一定要考慮的問題。也就是說,系統中要有一定比例有可調控的燃煤、燃氣、核能、或水力機組運轉,維持電網的穩定。報載,德國在2018年1月8日清晨某一時段,達到用電百分百由再生能源供應的里程碑;這根本是數字的迷思!看看,同一個新聞其實也提到,「同一時間仍有部分火力等傳統電廠無法完全停機,多餘電力只好出口到國外,在自由交易的歐洲電力市場造成負電價現象」。德國輸電系統與歐洲電網相連,與9個國家有電力的交換,核對網路上的資料,當天德國所使用的總電力是17.3億度,其中4.2億度為褐煤,2.2億度為核能。2017年德國總發電量是5469億度,輸出696.5億度,輸入144.2億度,也就是說有15.4%的電力在歐洲電網中交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政府規劃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可能已經超過我們電力系統可以負荷的地步。政府規劃2025年前完成620萬瓩離岸風力,120萬瓩陸域風力,建置2000萬瓩太陽光電,共2740萬瓩的不穩定電力,已經比2018年1月1日全日最高負載2363.8萬瓩更高,系統中還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可調控機組,建了那麼多的再生能源機組,需要的時候,發不出電來;當天氣允許時,可以發電時,我們卻消化不了! 

20190125-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建設本土供應商聯合記者會。(陳品佑攝)
離岸風電能提供的不是穩定的電力。圖為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建設。(陳品佑攝)

燃氣電廠建廠成本較低,燃料成本佔的比例較高(接近90%),眾所周知,國際天然氣價格受到非常多的因素影響,波動幅度大,幾乎沒有人敢預測天然氣價格。我們看看南韓與日本能源的配比,可以確認他們發電平均成本一定比我們來的穩定,穩定的電價是國家競爭力的一部分。 

大量使用天然氣還有運輸與儲存的問題!日本考慮修築俄羅斯庫頁島至日本的天然氣管道,韓國國營天然氣公司和俄羅斯國家天然氣公司商議建設輸氣管道,即使能夠興建天然氣管道,不必將天然氣液化即可傳輸,更沒有儲存的問題,日本與韓國的天然氣發電比例還是遠遠低於台灣的規劃。台灣是個孤島,天然氣必須液化才能運輸與儲存,先不要說被不友善的政權封鎖,連續來兩個颱風就得斷氣斷電,當然台灣也可以自中國拉天然氣管路,解決天然氣運儲的問題,但是你願意嗎? 

最近得到一個確實的消息,中油正式通知經濟部、台電,由於天然氣接收站開發受阻,中油不保證對台電的新增燃氣電廠供氣,台電公司規劃中的大潭、興達、通霄、台中的燃氣發電機組共940萬瓩,即使如期完工,很可能沒有燃料可用,屆時只有延續使用低效率高汙染的燃煤機組。 

由此看來,將現有核能機組延長使用年限與核四廠商轉,成為最務實、最經濟,與最有把握達成的替代方案。

*作者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