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宗洸觀點:政府必須誠實,「不能做」與「不想做」差很大

2019-02-21 06:50

? 人氣

作者指出,政府編織的廢核理由與托詞都不具說服力,又不相信新科技也能解決核廢的問題。(資料照,台電)

作者指出,政府編織的廢核理由與托詞都不具說服力,又不相信新科技也能解決核廢的問題。(資料照,台電)

以核養綠及反空汙公投案通過後的主流民意非常清楚,589萬的多數民眾可以接受在2025年後持續使用核電,更多數的795萬民眾無法繼續忍受來自火電的嚴重空汙。不料,當今政府決定一意孤行,不但無視主流民意,更坐視迫在眉睫的缺電危機日益加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筆者日前受邀至長風基金會與馬英九基金會聯合召開的「能源政策,人民做主」記者會,發表對於核電相關議題的看法,主題著眼於缺電危機、核四重啟、現役核電廠延役、核廢處理等。當日下午經濟部迅即發出新聞稿,針對記者會中學者專家的觀點多所批評,也對筆者的論述逐一反駁,但只要仔細閱讀便可發現,經濟部新聞稿的內容全然避重就輕、實問虛答。

缺電危機 步步進逼

依據反空汙公投案的訴求,未來火力電廠的發電量必須每年減少1%。堅持廢核的政府手中籌碼相當有限,因此聲稱火電減量只能做2年。值得注意的是,台電公司2018年最新的總發購電量統計出爐,全年達2,333億度,較之前年的2,311憶度,增加近1%,同時也是發購電量連續第3年成長。針對國家未來整體供電的穩定,在考量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嚴重落後的開發進度,以及中電、南電可能都不再北送後,核電不續用將是最糟的選項,而缺電衝擊最大的會是北部地區。

經濟部先前曾不斷強調,深澳電廠若不興建,北部地區未來恐有缺電之虞。深澳電廠興建計畫廢止後,經濟部原本指望桃園大潭電廠的新增機組如期順利完工,以填補非核後北部的電力缺口。然而,中研院日前關於「柴山多杯孔珊瑚」群體早已存在的調查報告卻對早已延宕兩年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產生雪上加霜的衝擊,也讓原本預計於2022年與2024年分別上線的大潭電廠8號機與9號機,幾乎已可確定無法如期提供北部用電。

為什麼北部的缺電危機最令人擔憂?因為北部地區目前的尖峰負載佔全台用電的39%,自身供電能力卻只有34%,現實的狀況就是尖峰用電時北部缺電5%。未來一旦中、南部的電力奧援喪失且2021年核二廠開始如期除役,最先遭殃的就是用電量最高的北部地區,這是經濟部沒有說出口的真相。

核四重啟不可行?

筆者主張台電公司應停止核四廠燃料棒的外送,並立即著手兩部機組的重啟作業,1號機2014年即已完成試運轉測試,只要重新進行組件設備的檢查與測試,即可裝填燃料並執行起動測試,最快可於2至3年內商轉發電,提供135萬瓩供電,估計花費100億元。2號機則繼續完成尚餘的5%工程,最晚5年內亦可商轉併聯,再提供135萬瓩供電,估計花費400億元。上述估計都是經過盤點的數據,經濟部卻說「核四1號機難題瓶頸突破後仍有預算、重啟計畫、施工安裝與測試、福島改善等四項工作,需再6-7年」,這完全是推託之詞。事實上,經濟部只要能夠拿出快速核發離岸風電籌設許可的拼勁與效率,責成台電使命必達,兩部機組的商轉時間甚至都還能提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