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衍生失能、奪命威力強大,而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身,最重要的就是從拒絕代謝症候群做起。近年台灣本土研究更發現,雖無論性別,隨著年齡增長,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都會增加;惟在各年齡層中,女性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比率,平均都是男性的近2倍,且從65~79歲的盛行率皆逼近50%,特別值得女性老人提高警覺。
為從預防醫學的角度,降低心血管疾病造成的全球失能人年數(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的損失,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針對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訂出明確的診斷標準—即成年人在下述5種標準中具備3種(含)以上者
一、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
二、血中三酸甘油脂≧150(mg/dl)。
三、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男性≦40、女性≦50(mg/dl)。
四、血壓值≧130/85毫米汞柱。
五、空腹血糖≧110(mg/dl)。
盛行率隨年齡成正比 女性較男性高
由於越來越多醫學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在不同種族間存在的差異性極大,因此,台北仁濟院附設醫院院長、前台大醫院家醫部社區醫學科主任李龍騰等人,曾針對國內2432名年齡介於63.4至82.2歲的準銀髮族及銀髮族進行一項大規模研究,期以找出代謝症候症的「本土密碼」,捍衛更多台灣「老大人」的健康。
研究結果顯示,國內銀髮族代謝症候群的平均盛行率為36.15%,雖較歐美國家平均低,惟若依性別分析,台灣男性老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25.5%,女性老人卻高達46.8%。即雖不論男、女性,一般人隨著年齡增長,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也會水漲船高(國人20~29歲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平均7%,60歲以上者逼近40%);但另方面,兩性間的顯著差異,也是不可忽視的課題。
「關鍵在成年女性體內被泛稱為女性荷爾蒙的黃體素與雌激素,對於女性心血管來說,有著極大的保護作用。無奈隨著更年期停經的到來,黃體素與雌激素分泌量急遽減少,女性的心血管也會形同驟失『保護罩』般,迎來各項嚴峻的威脅。」李龍騰強調。
不過,年齡乃至於性別,也只是代謝症候群乃至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罷了!越來越多臨床病例證實,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乃至於中風、心肌梗塞、猝死等悲劇,都不會只發生在特定性別或是老人身上。
年僅40出頭的小玲(化名)在某醫學中心做行政文書工作,某日她因負責的專案須與會計室人員溝通,然而話才說到一半,向來思慮明快、口齒清晰的她卻發現自己說話打結了,一堆想法瞬間彷彿塞在嘴巴內,且越想表達,就越是結結巴巴。
由於有中風家族史,小玲腦海不禁閃過:「不會吧,我該不會中風了吧?但我還麼年輕耶!」話雖如此,她還是在院內神經內科掛了號,接受了腦部電腦斷層(CT)的檢查,果然 發現其腦中偏右上方血管有阻塞現象,確診為阻塞性腦中風,也是導致她突然出現語言障礙的元兇。
除了家族史,李龍騰強調,另舉凡肥胖、工作壓力大、纖維長期攝取不足,甚至身體質量指數(BMI)看似合乎標準,體重卻常常高低起伏者,相較於身材適中、規律運動、好吃全穀食物,以及生活較少壓力者,其健康與生命的品質,隨時都有更大的風險被心血管疾病「套牢」,甚至就此跌落萬劫不復的深淵,務必戒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