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作家愛特伍反烏托邦名著 《使女的故事》開拍影集

2016-05-02 10:10

? 人氣

拉結說,有我的使女比拉在這裡,你可以與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聖經・創世紀33:3

美國網路影視平台葫蘆(Hulu)29日宣布將於2017年推出全新影集《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改編自加拿大國寶級作家愛特伍(Margaret Atwood)198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繪女性在宗教極端份子掌控的國度下成為生育機器的遭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多位曾打造《地球百子》(The 100’s)《冰血暴》(Fargo)等知名影集製作人將和愛特伍共同製作,作家本人說:「已等不及想看完成作」。

「女性主義的反烏托邦小說」

《使女的故事》設定背景約於1990年代,美國被信奉宗教極端主義的軍隊推翻,成為充滿專制教條的極權國家「基列共和國」,女性成為國家財產,工作和階級都由國家分配,只有採購、家務、生育和提供性服務幾種可能。

主角奧芙弗雷德被分派為「使女」,奧芙弗雷德原文為「Offred」,由英文表示所屬關係的「of」和使女所服務主教的姓氏「Fred」組合而成。書中其他使女的命名方式亦同。

奧芙弗雷德唯一任務就是替不能生育的大主教夫人誕育子嗣,不能擁有思想、連姓名也被抹去的使女不折不扣成為「有兩隻腳的子宮」(two-legged wombs)。而基列國的男人雖然能受教育、工作甚至擔任高官,但一舉一動也受到嚴格限制,不允許享受情愛歡愉,連婚姻也由國家包辦。

《使女的故事》是愛特伍最廣為討論的小說之一,以女性視角描寫一個分工和諧的未來社會,背後是極權統治、階級與性別主義等惡劣結構,被譽為「女性主義的反烏托邦(Dystopia)小說」,還大膽引用許多《聖經》原文以諷刺宗教極端主義;猶如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愛特伍為了未來場景而想像出的科技工具也相當具說服力。

原著與諾獎失之交臂

愛特伍以長篇小說聞名,也是優秀的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作品被譯為30多種語言,廣受全球讀者歡迎。外界預測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的呼聲不斷,但2014年才頒給同為加拿大女性作家的孟若(Alice Munro),諾貝爾獎向來又有保持區域平衡的習慣,短期內看到愛特伍抱回這項殊榮的機會不大。

延伸閱讀:《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 加拿大孟若榮膺桂冠

但在文學成就之外,高齡77歲的愛特伍也是非常活躍的社會運動人士,積極在媒體和公眾活動中露面,長期關注環境和生態保育、創作言論自由受政治迫害等社會議題,也曾和全球500位作家連署,抵制國家對網路使用的過當管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