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871年來到此地,我已見過諸種獵物的數量漸漸減少、枯竭,不禁令我懷疑,大湖區域(Great Lakes)以南是否仍有一處,還保有尚未大量減損的野生動物。」——傳奇探險家瑟魯(Frederick Selous)寫於1908年
眾所周知,人類以「探險」、「開墾」為名的活動,對於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言,往往是噩夢一場。歐洲殖民者在非洲的所作所為,不僅在人類歷史上留下血跡斑斑的一頁,更殃及這塊古老大陸孕育的其他物種。科學期刊《生物多樣性與分佈》11日刊出的最新研究指出,相較於100年前遭殖民者射殺的獅子,今日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獅群所擁有的基因更加單一,動物學家為此感到憂心忡忡,因為基因多樣性的下降,可能導致物種的延續更加困難。
以「探險」為名的暴力
倫敦動物學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的研究團隊,在針對非洲南部的獅子的最新研究中,便稱上個世紀為「衰落的世紀」(a century of decline),因為這群草原上的萬獸之王在歐洲探險家的獵捕下,不僅數量大跌,基因多樣性更喪失約15%。
這篇研究在11日發表於生態期刊《生物多樣性與分佈》(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該論文第一作者、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動物學研究所的博士生杜爾斯(Simon G. Dures)告訴《衛報》(The Guardian):「流失基因多樣性所代表的是,現今的獅子更禁不起新的疾病或環境問題,比方說熱浪或者乾旱。也就是說,在思考保育獅子時,我們的考量甚至必須比以往還要縝密。」
白人狩獵者濫殺獅群 結果無可挽回
這個劇烈的變化,得從19世紀末說起。當時約有20萬隻獅子棲息於非洲大草原。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獅群數以千計地死於獵槍之下。起初,白人探險家把獵殺獅子當成「運動」,後來,則是為了要保護他們開始在非洲豢養的牛隻而射殺獅子。目前,整塊非洲大陸上獅子數量僅餘不到2萬,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分類下屬於「易危」物種(vulnerable)。
比較今日與百年前獅子DNA,基因多樣性跌幅驚人
杜爾斯對此表示:「我們早已深知獅子在數量上已大幅減少,但我們過去並不知道的是,現今倖存的獅子在基因方面的情況有多糟糕。」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杜爾斯的研究團隊從兩個來源採集獅子的DNA並進行比較:目前生活非洲在卡萬戈—贊比西(Kavango-Zambezi,KAZA)保護區的獅子,以及英國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所收藏的獅子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