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的威力有多強?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指出:能讓8千公里外的生物當場死亡

2019-04-02 09:00

? 人氣

美國科學家在北達科他州發現能夠證明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威力的化石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日刊登的研究指出,堪薩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北達科他州發現保存完好的魚類化石,透過這些化石,科學家希望能揭開小行星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秘密。

英國《衛報》報導,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古生物研究團隊科學家在北達科他州地獄溪地層(Hell Creek Formation)的塔尼斯(Tanis)遺址的白堊紀-古近紀界線(K-T boundary)岩層發現保存良好的「化石庫」,其中有些魚的魚鰓中嵌著玻璃。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小行星撞向墨西哥猶加敦半島後碎片四散,掉落河中後被魚吸入所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小行星撞擊力道猛 數十分鐘內傳8千公里

研究作者、堪薩斯大學博士生狄帕爾馬(Robert DePalma)推測,小行星撞擊導致強烈地震,使得當時位於現今北美洲大陸的白堊紀西部內陸海道(Western Interior Seaway)支流的河水暴漲,強力河水沖刷導致附近的淡水魚、陸地脊椎動物、樹木、樹枝、菊石及其他海洋生物「纏結在一起」,全部保存在同一岩層內。研究古脊椎動物學標本製作的另一位科學家博納姆(David Burnham)則發現,河水強力衝擊還導致有魚類因撞上樹幹而斷成兩截。

此外,狄帕爾馬也表示,北達科他州距離小行星撞擊點的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約8,000多公里,但這些生物卻在數十分鐘內就因為隕石撞擊導致的河水強力沖刷,當場死亡,顯見小行星撞地球的威力驚人。

科學家在化石庫中發現新品種魚類

從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生成年代約為6,500萬年前,為白堊紀與古近紀交接時期。科學家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由小行星撞擊形成,也是白堊紀-第三紀生物滅絕事件的主因,消滅了地球上75%的動植物物種,包括恐龍。

這個化石堆除了證明小行星撞擊的威力,對古魚化石研究也是意義重大。博納姆表示,軟骨魚類通常較難保存為化石,但這次發現的化石庫裡有大量的軟骨魚化石,他們還在化石中發現了新品種的魚類。他也說,小行星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但人們也問為何找不到屍體。如今研究團隊找到屍體了,「雖然不是恐龍,但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