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帕爾瑪說:「那就是一堆各色各樣的淡水魚、陸生脊椎動物,樹木、枝杈、樹幹、海菊石和其他海洋生物,一股腦都被一個巨浪甩到陸上,全擠在這一層沉積物裡。」
他補充道:「海嘯的浪潮需要17個小時或更長時間才能從(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抵達(塔尼斯)化石群出土地點,但地震波及其引發的湖嘯則只需要幾十分鐘就夠了。」
PNAS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作者之一是沃特·阿爾瓦雷茲(Walter Alvarez) 。他和父親路易斯·阿爾瓦雷茲(Luis Alvarez) 都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質學家。目前較流行的觀點認為恐龍滅絕是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的,阿爾瓦雷茲父子的研究為這個理論的形成做出了貢獻。
他們發現,白堊紀的地質沉積物富含銥元素。這種元素普遍認為來自彗星或小行星。
塔尼斯的地質沉積物裡也發現了銥元素。
阿爾瓦雷茲教授說:「我們提出恐龍大滅絕猜想時,依據的只是銥元素異常積澱的發現,這種沉澱是彗星或小行星的手印。自那以後,證據越來越多。但是,發現這樣一個死亡現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另一位共同作者,曼徹斯特大學的費爾·曼寧(Phil Manning)認為,塔尼斯化石出土的地方是解開恐龍末日之謎的地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考地點之一。
希克蘇魯伯隕石:改變地球命運的一次碰撞
- 一塊巨大的隕石,直徑12公里,撞上地球,撞出一個30公里深、100公里寬
- 隨後,這個隕石坑底塌陷,直徑擴大到200公里,深度增加了數公里
- 現在,這個隕石坑大部分位於大陸架,蓋著600米厚的沉積物
- 在陸地上的那部分隕石坑覆蓋著石灰石,邊緣是一串排列成弧形的天坑
- 科學家們近年來開始在那個地區鑽掘,深入研究隕石坑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