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法國爆發「黃背心」(les Gilets jaunes)運動,其性質,其規模,其參與的群眾結構……超越想像,難以定位,開啟了社會抗爭的新紀元。
究竟投入「黃背心」運動的是什麼樣的群眾?他們訴求什麼?法國的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的矛盾何在?這究竟是人民群眾的起義或是所謂「民粹」的動員?近年來,歐洲思想界有所謂「左翼民粹主義」的說法,這樣的認知成立嗎?當代社會的騷動、不安、困頓……究竟要如何理解?如何命名?
本文是法國知名哲學家布洛薩(Alain Brossat) 於2019年3月31日,在《新國際》與《苦勞網》合辦的「重新思考民主論壇」中的發言稿,就他本人第一手的觀察與思考,解說「黃背心」在這個時代的新意義。授權轉載。
關於黃背心運動,不誇張地說,我認為是與法國階級鬥爭歷史軸線斷裂的。這個斷裂不限於法國的情境:事實上,從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以及發生在西班牙、土耳其、法國暨其他地方的種種空間佔領運動即可看出端倪。
不是階級鬥爭,而是「沒有階級的鬥爭」?
在這些運動當中,我們發現最關鍵的是改善生活條件的憧憬與訴求、公共自由、平等以及就業等問題,而不再是傳統上與薪資和勞動條件緊密關連的勞工鬥爭。對抗的雙方從過去的「勞動者」(無產階級)和老闆(資本家)之間的矛盾,似乎轉移到各種組合的人民和國家之間的對立。就抗爭的形式而言,也發生了變化,過去的勞工抗爭是阻礙生產,黃背心則是阻礙「流通」(商品和人員的流通),這不是罷工,而是以佔領圓環做為最主要的鬥爭形式。鬥爭從個別生產單位(工廠)轉移到各個不同的領域,任何平民百姓感受到被國家欺壓的領域──包括醫療匱乏、對開車者的騷擾(測速雷達、違規照相......等)以及公共服務的敗壞等等。
抗爭的重心也轉移了,對黃背心而言,其動力來源不再是傳統的勞工運動(工會在黃背心運動中幾乎是完全缺席的),勞動權益不再是核心問題,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集結形式,抗爭者的共通經驗是動員的基礎,也就是集體感受到被國家拋棄,被國家苛政所「虐待」。這些人不是因為不滿勞動條件而集聚於圓環,而是感受到在社會上被漠視,被當權者輕蔑、踐踏。當然,他們當中有不少人是受薪者,不過也有許多是失業者、工作不穩定者、貧困的自雇者、退休人員......等。最主要的是,他們一般而言不是因為勞資關係而動員,而是不滿「生活處境」,感受到社會不公不義,感受到被當權者所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