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風潮再現?中國共青團3年內組織千萬青年學子「下鄉」

2019-04-13 15:00

? 人氣

共青團:「三下鄉」是1000萬人次,不是1000萬青年

輿論風波也促使中共共青團中央發微博澄清,解釋「三下鄉」特指大中專學生志願者利用暑假到農村參加文化科技衛生社會實踐活動,而且是三年1000萬人次,不同於媒體所說的1000萬青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農村社會實踐活動不是新聞,歷史比文革還要久遠。從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學校效仿前蘇聯,組織高中生或大學生到農村或學農基地參加農村的社會生產、服務和調查活動,時間從一周到數月不等。

文革開始後這項活動一度中斷,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有所擴大,參與的學校更多,活動範圍和內容更廣。但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制之後,城鎮學校的農村社會實踐不得不到更偏遠的地方找勞動機會。

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全國範圍大規模、有組織的知青插隊落戶,上山下鄉運動始於1968年。當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1968年在校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即後來的「老三屆」)幾乎全部下放到農村插隊落戶。文革期間1600多萬青年上山下鄉,佔城市人口十分之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下鄉知青。

最後一批上山下鄉的知青現在已近60歲。老知青群體的經歷難以籠統概括,個體的經歷和回憶差別很大,回首往事,感觸也可能隨年事增長或境遇變化而出現變化。

「回歸鄉野」成為浪漫青年追求詩和遠方的目標

中國各地出現大量「知青飯店」、「大食堂」之類餐館,後來又擴展到海外,知青旅遊線路等商業運作,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那一代人和他們的後代對「上山下鄉」在一個時期的態度。

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參加扶貧、到鄉村學校當老師、在基層當幹部,這類城鄉之間人員流通過去30多年一直存在。

最近幾年中國綠色農業興起,又有一些有錢有技術的城裏人到農村承包土地、山林、養殖場或魚塘,作為自己的綠色農業基地,「新農村」的含義中還納入了以民俗文化旅遊為目的農村經濟。

這些都有城市知識青年的參與,無論是政府部門組織的還是非政府機構組織的,有償的還是志願形式的;「回歸鄉野」甚至成為一些浪漫青年追求詩和遠方的具體目標。

也許城裏的年輕學生到農村體驗生活本身無可非議,但令人心生狐疑、忐忑的更多可能是經歷過文革的人們所熟悉的、充滿時代特色的語言風格和動員方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