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台以後:金信大使與台灣的密切關係
49年政府遷台,由於冷戰下與共產陣營的對峙,南韓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有著同樣「反共」的革命情感和「傳統漢文化」的羈絆,兩國仍然維持著良好的邦誼。儘管金九在戰後的權力鬥爭中輸給留學於美國、親美的李承晚,但李承晚出於中華民國對韓民族獨立運動的大力支持,因此仍與台北維繫十分親近的關係。
此次「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00周年論壇──從金九先生的獨立運動到當代韓台的友好交流」論壇的捐贈者金信,即為韓國國父金九之子,在擔任南韓的空軍參謀長退役以後,由於其與台北的傳統淵源,便被指派為大韓民國駐華(台)大使,並於1962年赴台擔任,期間大使甚至讓千金就讀台灣的北一女中。也由於對我國的感情深厚,金九大使也才捐助兩百萬美金這麼大的一筆數目給台灣大學社科院,用以作為「台大舉辦韓國乃至於東亞各國相關議題的各類學術及交流活動之資金」。儘管台灣的國際地位晦暗不明,韓國也1992年與我國斷交,但與「韓國國父」金家三代的情誼,久經考驗但仍十分堅強。
中華民國傳統對台灣外交的重要性
台灣儘管外交受到中共打壓孤立於國際社會,但「務實外交」的路線仍然大有可為。起源於李登輝時代的務實外交(Pragmatic Diplomacy,又稱實質外交),即不拘泥於「正式外交關係」,但設法建立經濟、文化的實質關係同時加強民間的非正式交流、國際參與,仍受歷任總統重視、維持。在不同總統任內,換湯不換藥,馬英九時稱為「活路外交」,蔡英文則用「踏實外交」包裝。中華民國歷史上的許多傳統、人脈,至今仍然正在發揮影響力,是台灣不分藍綠開拓與他國雙邊關係、厚植外交實力的重要資源。
在內政問題上,台灣不同族群、政黨認同的群眾,可能對過去的歷史有不同認識、解讀,或對不同公共議題持不一樣的態度。然而在外交上,台灣的困境本已經十分困難,實在不必再區分你我。
以本文所述的這段歷史為例,縱然台灣與韓國現在的確沒有正式邦交關係,但如此的一段歷史佳話,難道不能夠作為建構台韓友誼存在悠久歷史的證據?而獲此基金所推動的交流,能否幫助台灣培養更多專業的國際人才?此外,要質問當代台灣人的是,我們能否維持住這些傳統資產的政商高層溝通網絡?
這樣有利於實質外交關係的歷史、媒介比比皆是,各地的華僑政商網絡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些帶有濃厚「中華民國傳統色彩」的資源,實為全體台灣人共享的珍貴資源,但並未得到應有的正視、重視,甚是可惜!
筆者認為,台灣、中華民國的利益早就由於七十年的歷史發展融為一體,事實已然證明,我們能否把握、發揚這樣的資產,將很大程度地影響台灣對外關係以及命運!
*作者為台大學生、韓僑第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