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同列是亞洲四小龍典範的臺灣與南韓,近年竟相繼出現經濟社會「泡沫化現象」,這一現象是不是正意味,很有可能步上日本後塵,都會淪陷到「失落三十年」( Lost Decades ) 的經濟泥沼渦漩中呢?
日本型的經濟腫瘤病症
究竟臺灣與南韓會不會像日本經濟一樣失落三十年?的確是晚近亞洲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引人矚目議題。
長期關注臺灣政經發展情境與臺灣前途未來可能處遇的國際觀察家,都很清楚察覺到,自從李扁鎖國政策之後,臺灣已經足足歷經了二十多個年頭的頹退衰敗格局,以致不免有越來越多評斷認為,臺灣確然極有可能已經罹患上了「失落三十年」的經濟腫瘤病症。
正當最近南韓社會普遍擔憂後朴槿惠時代的韓國經濟,很可能出現日本型失落三十年危機時刻,卻也看到了近二十多年的臺灣經濟,祇見萎退緊縮不見提振起甦,產業經濟部門更見日益顯然的空洞化大趨勢,以至於有越來越多第三者觀察家及產業企業家領袖,直指臺灣之必然,甚至是已然,亦步亦趨地邁進1980年代日本經濟社會後塵,也同樣就要嚴重陷入「失落三十年」的沼泥漩渦。
失落三十年的經驗歷程怎一回事?
究竟「日本失落三十年」的實情與背後驅動的肇致因素是什麼?其經驗樣態與歷程糾葛轉變情形,會否在臺灣與南韓重新倒帶複製復刻而從頭再來一個輪迴?事實上,這也正是許多亞洲專家、跨國智庫觀察家,以及臺灣與南韓的諸多關注國家前景未來走勢的眾多知識份子與民眾百姓所共同矚目的盛事。
日本失落三十年的肇致原因,很大多數分析認為,1986年美國強壓之下簽訂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扮演了最關鍵的,也是唯一的角色,因為《廣場協議》逼迫日圓疾速倍升,敗壞了日本經濟社會。
日本經濟自1965年正式邁步起飛,快速遞升成長,到1978年經濟量體已超越了蘇聯,整個1980年代,日本就一直高踞為僅次於美國的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親身經歷了經濟起飛之後的短時間快速竄升之勢;但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開始逐漸演化成為緩慢成長、停滯成長乃至嚴重衰退,洎至1990年代中期,復再經歷「貨幣快速貶值」(時稱「拋售日本」)時期的衝擊,日本經濟乃遂此一蹶不振,尤其在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的4年3個月時間,被世人視為日本戰後僅次於1960年代後期「經濟高速發展」的再一次大發展時期,卻因為所謂《廣場協議》效應衝擊,竟肇致「經濟泡沫化」現象;日本「泡沫經濟」的正式破裂、崩盤,終致即使再有二十餘年困頓奮鬥都無法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