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怎麼把創新說得好像吃飯睡覺那麼簡單啊?根據《放空的科學》,可能就是那麼簡單,但也是那麼不容易。如同本書書名,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放空。科學研究發現,大腦放空時,會進行一種無意識下的思維,那正是大腦啟動彈性思維的關鍵流程。換句話說,我們不是要去操控彈性思維,而是不要去壓抑它,它就會像個活潑的小孩,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和一般認知不同的,很多創意點子其實不是拚命想出來的。創意點子的產生來自潛意識的深層。要能夠激發出創意點子,血汗地拚命工作事倍功半,休息反而才能生出創意,因為人類大腦看似休息時,其實並未休息,如果大腦真的休息,那叫作腦死狀態,它只是在潛意識中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資訊罷了。只有在分析思維的意識徹底休息時,點子的生成最為活躍。當我們分析力最差的時候,彈性思維反而最強!
要應付複雜的世界,也得先有分析和邏輯思維吧?當然,分析和邏輯能力也很重要,我們只是在分析和邏輯思維暫時休息時,才能讓彈性思維工作。如果沒有分析和邏輯思維,那也只是感情用事,創意也只能用作鬧情緒上吧。只是分析和邏輯能力太講求規則了,會壓抑不按牌理出牌的創意,所以要讓它們休息。
問題是,我們即使讓分析和邏輯思維休息,我們的意識也沒閒著。在智慧手機隨處可見的今天,我們愈來愈難真正地休息。因為難以休息,無聊才會是個問題。很多人都以為無所事事地放空,會產生無聊的感覺。其實這是大錯特錯,想像一下我們祖先過去幾萬年的生活,他們沒有電視機、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智慧手機,人生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就做差不多的事情,如果那樣會無聊,我們人類早就因為無聊而滅絕了。放空是我們天生的本領,只是智慧手機等科技給了我們太多刺激,讓我們以為無所事事地放空是異常的。
就因為我們一直需要刺激,職場上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的血汗文化丟了許多要用腦處理的工作,一直被時限追趕不斷應付當前的繁忙,下班和假日又用娛樂填滿,我們才被工作和娛樂灌爆到沒空放空。
曼羅迪諾的《放空的科學》是一本用很多科學研究和實際案例小故事讓我們認識放空力量的好書,但書中許多知識在心理學界是為人熟知的,例如許多研究已發現當大腦啥都不想,或者輕鬆散步時,會進入所謂的「預設網路」(default network),創意會從潛意識中不時湧現。
這也就是為何許多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都有散步的習慣吧!我自己有不少工作或寫作上的創意,也是在散步或半夢半醒時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我也聽說不少傑出的科學家說他們研究工作中最原創的創意,是週末在PUB裡兩杯黃湯下肚後在腦海中浮現的。
然而,有趣的是,我們的教育環境卻正在塑造一個巨大的學用落差──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僅會要求學生學習更多的技能和知識,以便企業能夠讓員工習慣血汗的工作環境。整個社會學會放空,或許才會是解決台灣經濟困境之王道,只是政府和企業都在狀況外。歐美的創意遠遠比台灣高很多,他們就非常注重休閒,很排斥老闆下班要不斷煩員工做事的文化。
曼羅迪諾在《放空的科學》也談到了正念禪修。禪修對提升創意是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禪修無疑就是要學會放鬆地放空。科技史上最具創意的賈伯斯,就是勤於禪修的阿宅。日本阿宅的創意也極為令人激賞,我們都以為日本人都是工作狂,但他們工作時間其實比台灣短,而且日本處處都有靜心的禪文化,很尊重人們在公共交通和公共場所不受手機和大聲談話打擾的權益,我想這也是日本人創意無限的主因之一吧。
《放空的科學》對現在異常忙碌的人們很有啟發性。或許我們如果無法讓學生和員工有更多的休息,並且學會放空的方法,並且重視放空的品質,在快速變化的世界,加上AI的突飛猛進,未來可能會遭遇很大的麻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