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大陸崛起的力道不斷增強,世界霸權美國當然不甘心讓出老大的位置,對大陸採取了遏制的戰略,試圖阻止或延緩北京崛起的歷史進程。於是乎,美國發動了一系列針對大陸的攻勢性戰略,諸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都幾乎同時推進。而川普上任以來爆發的中美經貿大戰,本身就是美方使出的慣用伎倆。
然臺灣綠營當局卻是自以為撿到了槍,誤判中美經貿衝突的走勢,從而試圖從中美對抗與衝突中謀取更大的利益。綠營基於這種判斷,在中美對抗中率先站隊選邊,並祭出親美抗中的大旗,其結局可能會適得其反。
當前的中美對抗,當然是全面性的,更是戰略性、長期性的大概率事件。畢竟無論是華盛頓,還是北京,其對外戰略的根本出發點還是基於其自身利益出發,儘管如此,中美兩強是否會因為利益衝突與對抗而陷入不可收拾之境地?恐怕也不必完全悲觀。全球化時代大國之間的衝突是必然的,更是一種常態,但利益折沖之下更多的還是合作關係。
兩岸關係充斥著歷史與現實的複雜性,而綠營當局無視兩岸關係的客觀狀況,更沒有看清中美折沖的發展大勢,而貿然進行政治表態,甚至選邊站隊,其招致的風險不可謂不大。
就當前中美利益折沖以及亞太區域情勢而言,尤其是從海峽兩岸綜合實力的對比狀況出發,綠營當局選邊站隊的做法,實質是介入了中美衝突與博弈之中,自然也不避免地受到中美折沖外溢效應的波及。然對於綠營而言,貿然加入中美角逐之遊戲場域,甚至直接在中美兩強之間選邊站隊的做法,是否符合臺灣自身的利益?
海峽兩岸關係自1949年以來就隔海對峙,也逐漸形成了兩岸與美國之間所謂的三角關係,但顯然這個三角關係並非等邊關係,而是一個非對稱的三角關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內,美國憑藉其超強的全球政治、軍事及經濟之領先實力,一直是這個三角關係的主導者,而大陸在這個三角關係中扮演的是一個中等分量的角色,臺灣則是綜合實力更小的角色。換言之,這個三角結構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內基本上呈現出大中小的權力排列與組合關係。這種由實力決定結構的臺海區域架構,在過去幾十年裡的功能有正面,當然也有負面。正面在於總體上確保了臺海局勢的穩定性,使兩岸雙方能夠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推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從而使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基本告別了貧困,走向了富裕的生活,這在全球也是一個重大的典範和成就。其最大的負面效應就是阻礙了海峽兩岸對國家統一的追求。兩岸長期陷入不能統一的狀況,自然也使兩岸民眾對國家認同及民族意識的分歧有所出現。
但現在的情勢有了很大的變化,北京的快速崛起,中美實力的快速拉近,儘管兩強之間的實力對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就特殊地緣政治優勢及兩岸密切的經貿融合關係而言,北京與華盛頓在臺灣海峽特定區域的介入能力、彰顯意志等諸方面的較量,其差距其實並不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呈現出各有優勢,總體平衡的局面。
在這種情勢下,綠營當局基於自身選舉利益之考量,置兩岸關係於危險境地之操作手法,或許可能會給臺海局勢帶來更為複雜嚴峻的衝擊與挑戰,畢竟在兩強博弈的情勢下,作為實力最為弱小的臺灣,兩強對抗的所有張力與成本恐怕都需要承擔,尤其是能否抵抗住來自於中美折衝所引發的後座力及其相關風險,恐需要認真對待。
*作者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兩岸協創中心平臺執行長。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