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就貿易戰達成的90天「休戰期」只剩3個星期,眾多在中國設廠的台商也關注雙方能否在時限內達成協議,因為台商中國廠的產品基本上被視為「中國製造」,成為美國加徵關稅的箭靶。
《富比世》(Forbes)雜誌8日以《美中貿易危機正在台灣崛起》為題刊出台北市美國商會執行長傅維廉(William Foreman)的專訪。傅維廉指出,台商在兩大貿易夥伴衝突的夾縫中求生存,為避免遭受關稅報復的池魚之殃,紛紛考慮將生產線遷回台灣,或是轉移到東南亞,但無論是返鄉還是往東南亞發展,台商都可能碰壁。
貿易戰拖太久,台企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
台北市美國商會擁有1000名會員,代表500多家公司企業,其中許多企業在台深耕十餘年。該商會所公布的「2019商業景氣調查」顯示,只有45.8%受訪企業領袖對台灣今年經濟前景具有信心,較去年降低約10個百分點。
傅維廉表示,台灣企業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主要因素在於美中貿易爭端、中國對台壓力及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等,「一年前的信心指數是上升的,人們覺得這不會是一場持久戰,一年左右就會討論出解方」。
然而儘管今年1月底的關鍵磋商期間,中方承諾要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逆差,也保證會進口大量美國大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首席經濟顧問柯德洛(Larry Kudlow)日前卻表示,雙方距離達成3月1日休戰的目標還有「好幾英里」,意味著貿易戰還可能再拖下去。
傅維廉認為,川普可能會滿意「買大豆」、「減少貿易逆差」等承諾,但是中國科研領域是由當局「自上而下」地主導,與美國由民間「自下而上」帶動產業發展的策略完全不同,中美在科研領域的「結構性問題」是很難解決的。
供應鏈移出中國,台商遇大挑戰
中美貿易戰拖得太久,難以預料何時才會結束,傅維廉表示,不少台商因此決定將生產線移出中國大陸,越南、泰國、印度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設廠地點,但是科技廠商把供應鏈移到東南亞會遇上很多挑戰,「不像在中國設廠那麼輕鬆」,必須重新「熟悉當地的社會文化、官僚文化」,而且這些國家的基礎建設與產業群落不比中國充足。
傅維廉說,台商過去把工廠移到中國,很大部分是為了獲取廉價勞力、減少自動化生產的必要,現在很多高科技電子廠商打算把工廠移回台灣,「他們將面臨到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必須有更多自動化生產的部分」。傅維廉表示,這是由於台灣面臨勞力短缺和薪資問題,「很多台灣年輕人不想要在裝配線上工作,所以需要引進外國勞工」。
貿易戰陰影下,美國對台灣分享知識產權的信任度下滑?
美國政府始終認為,中國企業在北京當局的支持下不斷竊取美國的工商業機密,美國阻止商業間諜的案件中,台灣也牽涉其中,去年11月美國加州聯邦法院起訴中國福建晉華積體電路、台灣聯電、以及前瑞晶半導體主管陳正坤等三名台灣人,指控他們共謀竊取美國美光(Micron)公司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技術。
對於美光案是否將影響台美廠商分享知識產權的合作,傅維廉表示:「我也好奇這是否會減弱(美方)對台灣的信心。台灣有機會將自己定位為知識產權的避風港。」傅維廉認為,目前還不清楚聯電和福建晉華這起案子,是否會破壞台灣保護知識產權的形象。
傅維廉表示,台灣獲得外國大廠關注及投資的其中一項原因是產品及服務創新,「他們認為台灣是能夠為創新提供豐富環境的地方」。台灣具備優秀人才、良好的科技業生態以及保護知識產權,所以過去一年內,谷歌公司(Google Inc.)、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相繼在台灣設立人工智慧(AI)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