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總統就職典禮過後,新政府就要開始見真章,面對各項考驗與人民的期待。
這段期間的人事布局以及政策方向大致底定,也是時候讓我們思考一下,即將接手行政團隊是朝向什麼樣的方式運作。
回想即將接任行政院長的林全在四月初公布了第一批的內閣名單,各界焦點大部分關注在可說是出乎眾人意料的新任衛福部長林奏延,以及部分政務委員如林美珠與蔡英文的親屬關係、或張景森在就任前對於電價問題的關切。發展至今,的確包括WHA邀請函中的一中原則討論地沸沸揚揚,媒體也拿張景森的臉書內文當作新聞炒作。這些觀點大多屬於個別層面的探討,但我們卻忽略了此次林全選擇第一批公布的內閣名單,除了必須立刻代表台灣參加WHA的衛福部長外,其餘公布的皆為政務委員,也就是西方體制稱之為「不管部會部長(Minister without Portfolio)」。這其實彰顯林全心中對於如何建構新內閣的思維,以及他與總統蔡英文的密切關係與信任。
在台灣現行總統制的限制下,行政院長能從任命政務委員出發,實則發揮了內閣制的運作精神。因為內閣制國家的政府運作上,常見首相(Prime Minister)任命一群部長級官員在首相府(Cabinet Office)內工作,擔綱最核心的政策構思與制定,透過內部的討論與協調甚至爭辯,獲得最具一致性的施政方針,並透過各部會首長的執行,完成執政黨競選時的政見。
但在台灣現行總統制運作下,只有充分獲得總統信任的行政院長,才有資格與實力,採取此方式操作。原因在於此種任命方式,顯示政務委員的重要性,在未來將可能大於各部會首長,甚而指揮各部會配合重大施政方向;同時亦提供大範圍的保護傘,避免行政院長折損率太高。不過這也可能提供院長充分時間,藉由施政表現,培養出足以挑戰總統寶座的政治實力。
事實上在蔣經國時代,常有重要的行政人才如李國鼎先生,擔任政務委員角色,擘劃整體國家發展,但當時的時空背景是沒有任何一位行政院長具有強人的可能,足以挑戰兩蔣體制,因此內閣制精神在施政上可藉由強人支持下實現。而現行總統制的實際運作方式,包括內閣中的外交、國防、兩岸等首長,實為總統任命的範疇。
換言之,總統願意讓這些部會的首長未來聽命於行政院長所任命之政委,這就是需要充分的信任,否則這樣的架構還未證明成果,就足以產生府內與院內的猜忌。畢竟不久的過去,新聞亦常見某些部會首長深夜直驅府內訴說委屈,最後造成行政院與總統府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因此過往十六年的四任總統任期下,我國已經有十二任的行政院長,院長光是應付媒體與內閣成員,早已腹背受敵,無力於構思政務委員的功能與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