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爾專欄:烈日灼身拍出蘇聯大清洗前夕悵惘

2019-04-28 05:50

? 人氣

前來督導這項政治任務的迪米崔,是上校夫人的初戀男友,是她父親教授鋼琴的得意門生,在10月革命之後的內戰中屬於白軍,兵敗後出逃法國巴黎。心愛的女友自殺未遂後嫁給了紅軍上校,幾年前還生下了可愛的小女兒。迪米崔在巴黎賣藝,彈過鋼琴也開過計程車,耐心等待復仇的時機。列寧(Vladimir Lenin)死了,托洛斯基(Leon Trotsky)流亡了,史達林終於對打天下的老同志都無法容忍,開始肅反;當初的白軍宿敵反而成了受到重用的政治警察,一個一個來消滅10幾年前的勝利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90425-導演尼基塔.米亥科夫Nikita Mikhalkov。(取自維基百科)
導演尼基塔.米亥科夫Nikita Mikhalkov。(取自維基百科)

米亥科夫以令人驚嘆的成熟世故,把這股很難相信可以用電影承載的沉痛歷史情懷傳染給全球觀眾。上校的角色由導演自兼,陽剛外型粗中有細很具說服力;飾演迪米崔的米契可夫(Oleg Menshikov)是俄羅斯版的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像內在有熊熊火焰一般的演技可莊可諧,把這個充滿矛盾心理的死神信差表達得令人難忘。

《烈日灼身》的成功,在俄羅斯是空前絕後,至今票房紀錄還沒被打破,在海外也獲獎無數。但4年後用更多預算拍的《西伯利亞的理髮師》(The Barber of Siberia),明明頗可觀,卻被調侃為米亥科夫的《安伯遜大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嘲諷像當年《大國民》(Citizen Kane)名利雙收後,迅速迎來毀滅性的評論、票房雙雙失利。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普丁(Vladimir Putin)上台,民主陣營的態度也漸漸從前蘇聯時代晚期的充滿期待轉為反感。米亥科夫身為普丁好友,也常遭受冷嘲熱諷。2010年他晚節不保,把《烈日灼身》下場已確定的幾個角色全都改寫成死而復生,又在幾年後德軍來襲的護國戰爭中,搬演出《烈日灼身II》。這回全球影迷同聲譴責,甚至在影展上逆向遊說,力阻得獎。雖然製作水準並不差,只是套在《烈日灼身》這些角色上著實令人反感。

過去的勝利變成如今的屈辱

黑格爾(G. W. F. Hegel)的名言:「歷史上重大事件都會出現2次。」馬克思(KarlMarx)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18日》(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中延伸這句話說:「第1次以悲劇形式出現,第2次以笑劇形式出現。」《烈日灼身》符合了這個「重大事件」的規律。米亥科夫可能沒預料到,多年前的全面勝利會變成如今屈辱的源頭。

*本文原刊《新新聞》1677期「夢工廠廢料」,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