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士勞斯基在訪談錄中提到創作上最倚重的夥伴、編劇皮爾斯維奇,只說是「那個律師」。這個二人組的工作效率和品質可謂空前絕後,而「那個律師」不只是個編劇,也是國會議員和黨揆。
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去世前最後一次到坎城影展,宣傳《紅色情深》(Trois couleurs: Rouge),先前已經告訴媒體他即將退休。攝影機捕捉到他站在旅館房間門口,漫不經心、若無其事地回答記者提問,彷彿只是路過隨意搭話的遊客,而不是生平最後一部力作正在競逐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的國際大導演。
與「那個律師」組成空前絕後二人組
馭繁於簡、輕描淡寫是奇士勞斯基的風格,他在有名的訪談錄《奇士勞斯基談奇士勞斯基》(Kieslowski on Kieslowski)裡面提到創作上最倚重的夥伴、後期作品的編劇皮爾斯維奇(Krzysztof Piesiewicz),只說是「那個律師」。這種不愛吹噓的秉性,造成奇士勞斯基的電影雖然名滿天下,但是波蘭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人注意到皮爾斯維奇。
這個二人組的工作效率和品質可謂史上空前絕後。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就曾經讚嘆他們竟然能夠在一年之間拍攝《十誡》(Dekalog)這樣高水準的十部影片。大導演還有所不知,其實並不是一年,而是十一個月。奇士勞斯基之所以是我們所知道的奇士勞斯基,因為身後有皮爾斯維奇。
皮爾斯維奇是一位波蘭的人權律師,共產黨統治的時代,他是團結工聯的法律顧問,冒著危險為當年的政治異議者在法庭上辯護。一九八一年共黨政府頒布戒嚴令,取締團結工聯。在戒嚴的那兩年,國內氣氛很低迷,要開拍劇情長片加倍困難。奇士勞斯基有一段時間想要拍一部跟法庭有關的紀錄片,因此開始接觸法界人士,透過一位朋友居間介紹認識了皮爾斯維奇。
十一個月拍出十部高收視率電影
後來發生了一連串共黨國家體制內才能夠想像的不愉快事件,總之這個案子胎死腹中,瞎折騰白忙一場沒拍成。奇士勞斯基卻從這個經驗中想到了一部劇情片的點子,男主角是一個已經死掉的律師;他對律師的生活所知有限,因此去找皮爾斯維奇幫忙寫這個劇本,這是他們兩人合作的開始。
奇士勞斯基沒有想到的是,與這位伙伴合作並非一次性的。波蘭解除戒嚴之後陷入混亂,皮爾斯維奇反過來跟他提議拍一部關於「十誡」的電影。根據奇士勞斯基的回憶,當時皮爾斯維奇還不知道要怎麼著手這個劇本,但他很能說,也確實頗有構想。
就這樣兩個人從簡樸的素材出發,把原本的一部電影擴展成十部電影。道德主題的深沉改變了奇士勞斯基,他決定這十部電影都以主角無意中被攝影機捕捉到開始。過去他把注意力放在周遭的事件挑起角色因應;《十誡》讓他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角色的內心世界。
這兩位高手在十一個月當中寫作、拍攝了十部令觀眾觸及自己內心的影片。這十部影片在波蘭電視台播映時,收視率從起初的五二%一直飆高到六四%。之後他們把其中的兩個故事發展成兩部劇情長片,就是驚世駭俗的《殺人影片》(Krótki film o zabijaniu)和《愛情影片》(Krótki film o milo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