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刻下歷史年輪的年輕書店,能做很多事:《書店旅圖》選摘(3)

2019-05-06 05:10

? 人氣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McNally Jackson)是書的花園,渴望講述和聆聽的人們聚集於此。(聯經提供)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McNally Jackson)是書的花園,渴望講述和聆聽的人們聚集於此。(聯經提供)

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則是「知識沙龍」,而且重點經營「世界文化」的概念。平均每週舉行6∼7次不同的主題活動,像是「世界文學之夜」、「詩歌之夜」等。書店還邀請國外作家前來演講,選擇討論特定人文書籍。許多愛書客到店參加這些活動後,逐漸變成「世界公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4年6月,莎拉.麥克納利邀請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與讀者見面,評論嘉賓是紐約大學教授、小說家查蒂.史密斯 。文學沙龍的參加人數通常都是3、40人,這天卻有100多人。

不僅有作家對談,讀者俱樂部、各種研究型沙龍也在書店一隅的咖啡區進行。「沙龍不收場地費,這算是我們獻給市民的禮物。」

有趣的是,莎拉.麥克納利對《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書評專欄抱持批判立場。「您不覺得媒體幾乎都淪為掮客了嗎?《紐約時報》的書評也乏善可陳。因為工作關係,我必須讀這些書評,但它們總是誇大其辭,不足為信。」

曼哈頓是文明的熱帶雨林,也是出版的熱帶雨林,無人能預知曼哈頓出版生態的變化走向。亞馬遜掌握了大約1/4的上市圖書命運。2011年,巨無霸級連鎖書商─疆界連鎖書店(Borders)垮掉了。2008年至2013年,紙本書整體銷量減少22%。

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竟然在這殘酷的競爭中存活下來了。書店開業後的前5、6年,一直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然而從2010年起,基本銷售額保持在一年15%的成長率。創辦書店的資金是由祖父提供的,但做出品牌口碑靠的則是莎拉.麥克納利自己的努力。今天,她依然守在書店櫃檯旁。

「紙本書和其他對時尚很敏感的商品相比,有本質上的區別。」2014年,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的營業額達到550萬美元。此外在書店附近營業的一間藝術商店,年銷售額達到百萬美元。因此目前正打算在布魯克林再開一間分店。

書店創辦人,加拿大出生的莎拉.麥克納利(左)和書店內景。(聯經提供)
書店創辦人,加拿大出生的莎拉.麥克納利(左)和書店內景。(聯經提供)

書店剛開業的時候,這一帶還很冷清,現在相繼出現咖啡館,也有了餐館。知識學者和作家們頻頻出沒,愛書客紛至遝來,於是媒體報導: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紅了!一些投資公司主動找上門來,提議在這樣或那樣的地段開設書店。薩拉.麥克納利說:「眼花繚亂的真相,看上去十分吊詭。但我願意相信人的心性,心靈的美好!」、「談不上什麼經營訣竅,要歸功於書籍的力量。」

人們渴望閱讀,也同樣渴望寫作。在現今時代,作者即是讀者,而讀者也會是作者。閱讀和寫作的自由平等,正在得到實現。薩拉將人的這一深層願望融入書店業務,推出「義式咖啡印書機」(Espresso Book Machine)服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