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南向政策」─中小企業揚名海外的新契機?

2016-05-30 06:20

? 人氣

「新南向政策」將東南亞市場視成內需市場,藉此為台灣對外經濟找到出路,並活絡國內經濟。然而這樣的想法,確實可行嗎?(資料照,顏麟宇、吳逸驊攝/取自Google map)

「新南向政策」將東南亞市場視成內需市場,藉此為台灣對外經濟找到出路,並活絡國內經濟。然而這樣的想法,確實可行嗎?(資料照,顏麟宇、吳逸驊攝/取自Google map)

隨著新政府上台,相信民進黨及蔡英文本人對於「新南向政策」將有更深入的論述及作為,尤其國內產業該如何因應?又或由政府出面籌組「產業國家隊」或是「台商專屬工業區」是否為最佳對策?新政府應如何全力協助讓新南向政策落實,讓臺灣產業找到新出路?這是新政府有意或無意藉由「新南向政策」與中國大陸保持一定距離時,所亟需面對的一個問題;這絕非一句「臺灣沒能力與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比拚,要以『新南向』惦惦吃,當隱形冠軍」就可以概括一切,新政府上台後,務必在要有限時間內,提出完整配套及作法,讓產業有所從,才能真正為產業,尤其中小企業找到新出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以臺灣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東協與南亞是重要海外市場,也是很好的經濟文化夥伴。在2015年我國與東協各國經貿往來高達806.78億美元,約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15.58%,為我第2大貿易夥伴也是第2大出口市場。2015年我國與印度貿易金額達48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0.95%,為我國第18大貿易夥伴也是第16大出口市場。此知,印度和東協一樣,不僅是全球最受矚目的新興市場,亦是我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尤其臺灣面臨重大經濟挑戰,及全世界都積極於東協、印度布局時,臺灣更不能落後。

前外長黃志芳(內定新南向政策辦公室負責人)在多個場合表示,新政府所提的「新南向政策」,即是希冀以「人」為核心的經濟戰略,與東協各國及南亞進行雙向多元的互動,包括從產業、觀光、年輕人創業,到文化、農漁醫療等,藉此深化與東南亞及南亞等各層面的夥伴關係;「新南向政策」不再把東協國家視為投資、生產、代工據點等,而是有別以往,將東南亞市場視成內需市場,藉此為臺灣對外經濟找到出路,並活絡國內經濟。然而這樣的想法,確實可行嗎?

以中小企業為例,他們不僅是臺灣經貿發展的中流砥柱,在極度競爭的全球市場中,亦由於他們默默耕耘,專注於本業技術,使其所生產關鍵的零組件,得以供應給許多全球一流企業使用,用他們深藏不露的真功夫、硬本領,扮演著支持國家經濟成長的重要角色,成為臺灣真正的隱形冠軍。然而,在全球區域經貿整合趨勢帶動下,各國中小企業皆由政府出面主導協助其打團體戰,相較於我國中小企業以往擅長於打游擊戰,各自擊破對手防線,取得局部勝利的戰略思維,務必要有所改變。

因此,國內中小企業除必須擁有創新能力轉型能力外,由政府出面整合各方資源,籌組「產業國家隊」或是於目標區域設立「台商專屬工業區」,以利前進國際市場的想法也就油然而生。如前所述,我國多以中小企業為主,若政府能夠協助業者整合產業供應鏈,以「產業國家隊」的正規軍姿態,不僅可創造更佳的經營環境,亦有助業者拓展海外市場。同時,透過設立「台商專屬工業區」,以建立據點的方式,亦可為台商在東協,如在越南、新加坡及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提供一條鞭的輔導服務,像是與當地政府接洽找尋據點,以及相關基礎建設等硬體建置;另外亦包括人才培育、語言溝通、文化交流等後勤支援,讓台商企業在當地發展更加便利、有保障,成功協助台商企業創造競爭優勢。

新政府所提之「新南向政策」的重要精神,就是把擁有年輕、敢消費的6.5億人口,當成「臺灣內需市場的延伸」。筆者以為,當新政府已明確要與中國大陸保持一定距離,藉以降低馬政府時期,我國對大陸出口高度依賴的風險時,透過「新南向政策」,確實是有效開拓其他市場,分散風險的唯一方法;然新市場的開展既要時間又充滿不確定性。此時,若也能兼顧好原先的市場(中國大陸),不可偏廢,相信新總統蔡英文在推動「新南向政策」時,亦能從「心」出發,進而有助於讓臺灣中小企業走向國際、立足全球。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