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訪問日本,進入內閣府,談區域經濟整合與台日加強經濟合作;未來執政後,台日合作顯然會有「升級版」出現,體現在實際政策方面,應該就是兩國合作進軍東協與南亞市場─也就是蔡英文提出的「新南向政策」。不過,新興國家的風險卻可能影響此政策的成敗。
新南向政策把目光對準人口6億多的東協,加上人口超過13億的南亞;希望全面加強發展台灣與東協、南亞之間的經貿關係─包含投資、貿易、文化、觀光、人員進出等。其目的很明確是分散市場、降低對中國經貿依賴程度,把台灣企業的目光從中國轉到其它地區。
日本顯然也正有此圖。傳統上,東協算是日本的「經貿地盤」,除了早期殖民占領的關係外,戰後日本透過日、美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在東協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近年日本碰上強勁的競爭對手─中國。
中國經濟實力崛起後,進口市場擴大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市場;中國亦刻意對東協開放市場、強化東協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特別是有2010年上路的「東協加一」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加持,兩方經貿關係快速成長,中國成為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其最大的外資投資來源。
今年中國大搞亞投行,「服務」的範圍是「一帶一路」,這一帶一路就把所有東協國家與南亞全劃進去。被排除在亞投行外的日、美,力圖反攻,決定對亞銀增資千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亞投行的初期資本額。日、美是非搶回在東協與南亞的經貿主導權不可,新南向政策是要抓住這個契機,與日本聯手南進─台灣高鐵要與日本聯手在此地區尋找興建高鐵機會,就是一個案例。
不過,此區域的經濟正面臨風險,必須特別注意。東協與南亞國家是一般所謂的「新興市場國家」,不過,新興市場經濟正逢逆風。大部份新興市場國家以出口原物料、大宗物資為經濟支柱,原本大口吞下各項原物料的中國經濟走緩,讓大宗商品價格較高點下滑3-5成,除了印度被認為情況較好外,大部份新興國家的經濟成長率為此不斷下修。
國際幾家主要投行,包括高盛、大摩、花旗的報告,都認為原物料的景氣寒冬可能還要持續幾年;最悲觀的報告則認為這次是大宗商品的熊市大循環來到,低迷時間可能超過10年。看看全球大宗商品巨擘嘉能可今年股價已崩跌超過7成,其它大宗商品企業(如美國鋁業、巴西淡水河谷)也紛紛節衣縮食,大概可看出此言不虛─大宗商品寒冬來臨、新興市場經濟下修難免。
這也是要把台灣「經貿賭注」,由中國南移到東協、南亞的新南向政策的主要風險。如果這些地區經濟走入低潮,先天上發展就有限,「新南向」可能投入多而效益少;更何況,台日聯手要南進,仍要面對強勁的中國勢力的競爭─日本高鐵今年就連續在幾次激烈的競爭中,輸給中國高鐵。
一度以為拿下的泰國高鐵,中國最後低價搶回,印尼、印度高鐵也被中國吃下;中國自稱其高鐵是高品質、低價格,但外界則懷疑恐怕中國是賠錢承攬。但面對這種對手,台灣就算與日本一起聯手搶下標案,大概也不會有太多利頭。這些都是「新南向」的風險,甚至是可直接影響其成敗的因素。
新南向,走一趟、試看看,可以;但一定要記得新興國家的風險,多小心、謹慎點,別壓太多賭注在上面,以免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