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灣經濟30年來這筆帳該如何算?

2019-05-01 07:30

? 人氣

前總統馬英九出席馬英九基金會舉辦「突破困境,迎接挑戰」會議時炮火四射。(陳品佑攝)

前總統馬英九出席馬英九基金會舉辦「突破困境,迎接挑戰」會議時炮火四射。(陳品佑攝)

前總統馬英九在「馬英九基金會」舉辦的「重振台灣經濟競爭力會議」中,炮火四射,不僅炮打現任小英總統,他的前任、前前任總統也全部被流彈波及。其實,台灣從李登輝以下30年、多任總統執政的經濟好壞功過,實在遠比數據顯示的複雜、更難算清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馬英九是以其任內曾出現過居四小龍之首的經濟成長率、三任總統任內的國際評比(IMD)排名、增加受FTA(自由貿易協定)覆蓋的出口比重、甚至新生兒人數等多項指標,批判蔡政府說現在是「台灣經濟20年來最佳時刻」是謊言;318學運讓服貿無法上路,固然讓其嚴詞用「這些罪人」批評支持的民進黨及其它支持者,連李登輝的戒急用忍,也被他痛批是開始「把台灣停滯」。對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更是指蔡英文「帶頭踐踏」公投結果。

要比任內經濟成績好壞,一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拿經濟成長率相比;馬任內平均經濟成長率在2.8%左右,比目前為止蔡政府的2.4%好;不過,卻比前任扁朝的4.8%左右差,更別提遠遠不及李登輝任內平均6.6%左右的成長率。

不過,直觀的純以經濟成長率比較每任總統的「經濟成績單」,有可能犯下錯誤,因為台灣出口占GDP的6成,受國際景氣影響太大,每年經濟成長率高低,固然有部份彰顯執政者的「成績」,但也有很大的比例─可能超過半數,是反應當年的全球景氣。

任期夠長的執政者,多少總會碰上一、兩次全球性的經濟金融災難─蔣經國時代是兩次能源危機、李登輝時代是亞洲金融風暴、扁朝是網路泡沫、馬政府是金融海嘯加歐債危機等;算起來,執政期較短的蔡政府確實運氣最佳,她碰上的不是災難,而是近10年來全球景氣最佳的年代,上任2個月,台灣出口就由連續17個月的衰退轉為正成長。

另外一個更難比較的原因是:每個經濟體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享有的「正常」成長率會不同,一般而言,就是經濟越成熟、經濟體規模越大時,能享有的成長率越低,因此純以數字看,前面的執政者更易出現高成長率。

如果以每10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看,1970年代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9.74%,80年代是8.2%、90年代6.7%、本世紀初前10年4.23%,2011年之後至今剩下2.5%,好一副「下降式階梯狀」,而且不是台灣「不長進」如此的「下樓梯」,同樣時間的數據顯示,星、港、韓也經歷70年代平均9%左右的成長率、先降到7-8%再降到4-5%,2011年後至今,平均成長率已降到2-3%左右。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比法:與鄰國(多拿四小龍)或全球的平均成長率比較,理由是這種比較某個程度上消除全球經濟表現因素造成的偏差(各國處於同樣的全球經濟環境中)─以這種比較方式,蔡政府的表現確實不如前幾任。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