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台灣人的統一焦慮

2019-05-06 06:30

? 人氣

習近平對台漸趨積極,「統一」這件事在被台灣社會迴避了多年之後,終於再度回到輿論焦點上。(多維觀點提供)

習近平對台漸趨積極,「統一」這件事在被台灣社會迴避了多年之後,終於再度回到輿論焦點上。(多維觀點提供)

近三年來,中共對台政策的彈性日趨收窄,任何可能導致兩岸關係進一步緊張的風吹草動,總能在台灣社會餘波蕩漾好一陣子,時不時犯起統一躁鬱的毛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正確來說,台灣社會集體對於統一的躁鬱,是老毛病。

「統一」這檔事,其實離台灣並不遠,又或者說,是從來沒有離開過。台灣人從早年說著統一、到談著統一,再從不願統一、拒絕統一,到現在怕被統一,不論是從戒嚴年代遞進到民主化的現在,也不論台灣人初心不初心,台灣從來擺脫不了「統一」這兩個字對於自身未來的纏繞。

默認「兩岸統一比較可能」

循著理性自利前進是基本人性,隨心所欲其實從來都有跡可循,一則是自然地向著自己擅長、具有優勢的自信方向而去,對於那些棘手的、不利己、需要耗費巨大成本的事,則是能躲則躲。回顧台灣數十年來的發展,社會集體側重與偏聽的主旋律,也多基於此。

例如台灣從來津津樂道作為民主化典範、「寧靜革命」的那個自己,因為自視在全球第三波民主轉型中有所成就,所以就算業已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早就步入民主鞏固之林,台灣社會與政治人物迄今依舊頻頻回顧那段帶給台灣滿滿榮耀感的民主化工程,久久不能自已。

相同的邏輯,也表現在台灣人如何自評像是科技表現與市民社會等軟實力的發展上。或因這類結合現實的表現,讓台灣人得以感受到自己的「有為」,藉由這些表現釀生「蹭著也溫暖」的心境,從中或多或少博取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存在感。

反過來說,現實的表現當中又有哪些是台灣人不願直面的痛呢?經濟發展大不如前是一個,對於台灣前途、兩岸關係將來該如何走,則更是近年來益發讓台灣人不自信的痛點。

美國杜克大學所作「台灣國家安全調查」(Taiwan National Security Survey)的民調結果可視為一項線索。最新報告顯示,當台灣人被問及兩岸之間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有48.1%的台灣人認為,「兩岸統一比較可能」,認為「台灣獨立比較可能」則佔29.6%。整理歷年調查亦可得出,認為兩岸終將走向統一的台灣民眾居於多數,近幾年甚至有升高的趨勢。

這樣的調查結果自然不會是一類政治預言,但已將台灣人對於台獨未來的不看好,以及預期兩岸終將步上統一的「弱勢」心態表露無遺。

從說著統一到害怕被統一

相關的民調當然不只杜克大學的這一份台灣歷年民調,多謂台灣人多數主張「兩岸維持現狀」,維持現狀之所以成為一類選擇,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不必在兩岸統一或台灣獨立之間做出選擇的空間。台灣民眾對於統獨實則有著「成本概念」,若台獨將引發兩岸戰爭風險,一旦衝突成本太高,台灣人「理性地」寧可不要獨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