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31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新政府在爭議是否加入TPP和開放美豬議題時,應針對國內豬肉肉品市場,以屠體評級交易取代活體拍賣,才有利促進產業提升。農委會回應,將會逐步推動屠體評級,先初步推動區域試辦,並跟業者諮商,進行經濟效益評估。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豬隻養成後會被送到各縣市的肉品市場進行活體拍賣,豬隻在運送過程中,長達24小時無法進食,且運豬車設備差,冬天寒冷、夏天酷熱,容易造成豬隻緊張壓迫、中暑、嘔吐,甚至暴斃等情況,每年約有6600頭到2萬1000頭豬隻在運送過程中死亡。
豬隻送到肉品市場後,根據研究會的調查,各地肉品市場驅趕豬隻的工具,依然以電擊棒和尖刺的棍棒為主,造成豬隻在拍賣過程中遍體麟傷,更可能休克死亡。
除了肉品市場嚴重危害動物福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也指出,現行的活體拍賣交易,會讓豬隻運送的過程不利防疫工作。
民進黨立委蔡培慧表示,以動物福利、動物健康以及動物肉質層面來看食安的需求,應該要告別活體拍賣。但轉型過程中,養豬戶、運輸業者、攤商都會不知所措,尤其台灣有7成豬肉是透過攤商販賣,是台灣在地經濟基礎和就業機會,她建議豬隻生產基地,像是彰化、雲林、屏東等地,對鄰近鄉鎮做區域供給,運銷部分建立合作社通路,讓運輸業者和攤上加入供應鏈,形成合作的在地經濟體系。
蔡培慧也說,產銷履歷和產地標示也很重要,她表示,白毛豬和黑毛豬的飼料不一樣,很多客家地區的黑毛豬是吃廚餘或其它食材,必須有產銷履歷讓消費者知道品質,可以有所選擇。
豬隻運送遭虐待 農委會坦言「螺絲鬆了」
對於豬隻在運過程以及在肉品市場遭到電擊等虐待的情事,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坦言是「螺絲鬆了」。王忠恕表示,依照《動保法》對人道運送有相關規定,10年前也有對肉品市場的工作人員進行驅趕訓練,但現在肉品市場還是用電擊棒,顯然「訓練歸訓練,實際操作又是一回事」。王忠恕說,會再檢討為何推行訓練的成效不彰,並和地方政府跟肉品市場談一談。
王忠恕表示,在人道運送部分會把螺絲拴緊,落實《動保法》規定,加強訓練以及稽核工作。在肉品衛生部分,會逐步推動屠體評級、拍賣,先做區域試辦性工作,找南部幾個現有肉品市場做轉型,並跟相關業者進行諮商,做經濟效益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