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延伸屏東,這個經過漫長糾葛的愛恨情節,拖過了漫長八年。小英當政,再次燃燒了屏東人渴望的新契機!
屏東在台灣定位,攤開台灣四百年史,角落城市似乎就定位了屏東幾百年發展,鄭氏家族治台,把屏東定位,是流放軍人放逐邊疆的選擇區。後續因需更多開墾發展經濟,慢慢招募唐山人來此,先佔用平埔族資源,後共用而取代,屏東平原才開始漸漸形成區域聚落。
屏東也因地理環境優勢區隔,多了些天然屏障,1895年,日本人收復台灣,從北一路戰役打下來,屏東六堆知名「火燒庄戰役」,就是最後完成收復的最後一戰。而這樣地理環境,幾百年演化後科技進步,讓城鄉差距漸漸擴大。南北發展不平衡,屏東人民發展漸漸自主化,早在1860年,乾隆中末葉,東港開放為貿易港口,形成東港街市,是轉往中國對岸商口等的重要交易點,直至日本人規劃改變港口方向,才轉往高雄。東港也轉向漁港發展,而過去因商港而形成街市,帶動繁榮屏東沿海區域。
然而在清末期,尚未有日本人搭設東南亞第一大鐵橋,火車運輸之前。屏東往外輸出除了東港,內陸地區則是阿里港(現今的里港鄉)。里港,過去是屏北重要市集交易街道,是通往高雄、台南府城主力要道。里港之繁榮,追朔至1760年萬丹縣丞裁撤,改設阿里港縣丞。另外則是,1720年里港藍廷珍家族,平定朱一貴事件後,留在里港開墾,而後代里港藍高川,鹿港辜顯榮、板橋林家林熊微,成為日本時代台灣三大名人。從這能看出當年屏東、里港地方的景況。
1913年,大正2年,日本人看準屏東有條件發展糖業,需靠鐵路大量輸出,決定在屏東和高雄之間,建造劃世代的百年工程,東洋第一大橋「下淡水溪鐵橋」,也引發了日本國內和海外的注目。屏東平原區域,也因政府所投資鐵橋龐大交通預算;及阿猴糖廠建設,帶動了城市繁榮發展,更多發展就業機會,許多人更拖著家當移居屏東發展,尋求當年的「屏東夢」。在現今屏東萬年溪畔,代天宮旁北門郡「牛車掛」聚落,就是當時台南北門人所移民過來的族群。
東港、里港,是個時代象徵,政策決定區域發展,「交通」是打通繁榮、經濟任督二脈的管道,沒便捷交通,沒人潮來往,城市會因此而漸漸沒落。三百年前的里港、兩百年前的東港,一百年前的屏中地區則是因為建置鐵橋帶動區域發展,成了日人南進政策的最佳基地,城市裡所留下建設發展也沿用至現在。
蔗糖、香蕉是過去交通重要的設置要點,現今糖業發展沒落,「沒糖了相對政府也不給建設了」。因此,人卻慢慢來了,因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形成多元文化,有原民文化、客家文化、恆春半島,熱帶城市帶來了觀光人潮和經濟產值。
回顧過去,上次的交通建設投資,是日人一百年前,以前瞻性的思維政策,雖是殖民思考,但也投資開啟了屏東視野。而2000年三月,陳總統許給台灣一個百年交通建設「高鐵」,2007年通車,加速城市與城市間的距離,帶動全島經濟。但,屏東位處西部終點線,和過去一樣,脫不了思考發展的邊疆思維。
老縣長蘇貞昌常說,「他從台灣尾拼到台灣頭,屏東不能站尾包衰」,屏東政治人才輩出,藍綠兩黨屏東人在政壇都占有一席之地,在這塊土地,重大建設擺放棋盤上,也沒因此而得惠,屏東還是難能有一個呼吸的機會。屏東交通三條主線,用三百年,帶出了屏南、屏中、屏北的定位。第四條線,該思考的是,如何該把屏東帶往台灣整體的思考定位裡。走進國際,新南向政策與東南亞定位、觀光、農業的人口密集流動和快速連結勢必就是未來必須的趨勢!
上一條是百年前,是日本人給我們。如能再造一條影響屏東的百年的建設,屏東人說,現在還來得及!
*作者為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