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來杯紅酒有益健康?橫跨多國、近60萬受試者最新大規模研究「大翻案」

2019-05-12 09:20

? 人氣

根據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發表的最新大規模研究,無論喝什麼酒,都是喝得越多、生命年數損失越多。(資料照,取自Pixabay)

根據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發表的最新大規模研究,無論喝什麼酒,都是喝得越多、生命年數損失越多。(資料照,取自Pixabay)

「酒喝太多不好,但不是說每日適量紅酒有益健康,尤其還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嗎?」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發表的最新大規模研究,針對近60萬名飲酒者進行平均長達7.5年的追蹤,並依此推估受試者40歲後的餘命變化,結果發現,無論喝什麼酒,都是喝得越多、生命年數損失越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篇於2018年4月刊登於《刺胳針》的研究,共搜集了來自19個高所得國家共59萬9912名飲酒者的資料,並根據受試者的飲酒量,從每周攝取酒精少於或等於100公克,一直到多於350公克,共分成8組;所有受試者並經確認,在參與試驗之初,都是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狀態。

英國權威醫學雜誌《刺胳針》最新研究指出,無論多寡,只要喝酒就有害健康(取自Pixabay)
根據《刺胳針》(LANCET)研究,共搜集了來自19個高所得國家共59萬9912名飲酒者的資料,結果發現,無論喝什麼酒,都是喝得越多、生命年數損失越多。(資料照,取自Pixabay)

酒精攝取量 與受試者死因、平均餘命皆成正相關

統計分析顯示,直到研究結束前夕,受試者中共有4萬0310人死亡,另發生3萬9018例心血管疾病事件,而經深入分析顯示,酒精攝取量不僅與受試者罹患心肌梗塞外之中風、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致命高血壓與大動脈瘤疾病風險呈正相關;其與受試者的全死因(包括意外、疾病等各種原因造成的死亡),也呈顯著正相關。

更具體的說,若以酒精攝量最少、即每周少於或等於100公克受試者,40歲後推估的平均餘命為基準,則每周攝取100~200公克酒精者,平均會比這些淺酌者少活6個月;每周攝取200~350公克酒精者,可能少活1~2年;每周攝取酒精逾350公克者,平均更將少活4~5年。

醫院 手術(示意圖/12019@pixabay)
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最新大規模研究,針對59萬9912名飲酒者研究中,至實驗結束時,受試者中共有4萬0310人死亡,另發生3萬9018例心血管疾病事件。圖為示意圖,非關當事人。(資料照,取自12019@pixabay)

紅酒愛好者較長壽?恐是因為生活條件較好

那麼過去那些每天睡前一小杯紅酒有助延年益壽的研究,都是騙人的嘍!?其實也不能這麼說,只不過相較於過去的研究,《刺胳針》最新發表的研究不僅規模更大、追蹤時間更長,且排除了受試者社經地位、健康狀況等變數的影響。相形之下,過去研究相關顯示紅酒愛好者似乎較長壽的原因,如此看來很有可能不是因為紅酒,而是受試者擁有較優渥生活與醫療條件的原因。

其實,若想保有紅酒的好處,又實在擔心其對健康傷害的疑慮,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最佳的去蕪存菁之道,就是直接從葡萄中攝取有益健康的紅酒多酚及各種抗氧化成分;若家裡正好有高功率的果汁機,最好能將葡萄皮及葡萄籽連同果肉一併打碎吃下,就更能為健康加分。

英國公認度最高葡萄酒評論家,所推薦的酒食搭配法(圖/Pxhere)
睡前一小杯紅酒有助健康?受試者擁有較優渥生活與醫療條件恐也成一大主因。(資料照,取自Pxhere)

既然如此,為何不將完全不喝酒者也納入研究,如此一來,豈不更能說服民眾:酒精對人體近乎百害而無一利,最好能不沾就不沾!?針對這點研究者也提到,現實生活中,滴酒不沾與經常性小酌大飲者的生活習慣,極可能是兩種絕然不同的光景;考量一旦變數太多又無法充分控制,研究結果可能作出錯誤推論,故最後未將忌酒者與飲酒者同框比較。

話說回來,就算少量飲酒與健康的風險關係尚未完全定論,但一個人長期多飲、暴飲乃至於酗酒,最終可能導致的酒精成癮問題,對任何人來說,無疑都是生命不可負荷之重!甚至可能連帶毀了一整個家庭,造成社會難以估計的損失。

對此,衛福部設計了簡單的「酒癮檢測DIY」,測試者只要回答4個問題:「你曾不想喝太多,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過量嗎?」、「家人或朋友為了你好而勸你少喝嗎?」、「對於喝酒這件事,你會覺得不好或是感到愧疚嗎?」、「你曾經早上起床、未進食前,就要喝一杯才覺得比較舒服穩定嗎?」,只要任何一題的答案為「是」,建議即可循求精神科醫師的諮詢,盡早擺脫酒精的控制,拿回屬於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20190510-SMG0035-黃天如專題_F酒癮檢測DIY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