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談端午》大江南北的粽子和背後的鄉愁

2016-06-09 12:14

? 人氣

端午節是華人主要節日之一,但是粽子卻不一定是特定的應食品。(BBC中文網)

端午節是華人主要節日之一,但是粽子卻不一定是特定的應食品。(BBC中文網)

端午節到了,大多數的華人大概都免不了要吃粽子應景,但是對許多人來說,一顆粽子代表著對家鄉深深的思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粽子說是應景的食品,但是在華人聚集的地方,卻也不是那麼難見,即便或許居住之地難見粽子,也會動腦筋自己動手包粽子。

粽子的由來,大家大概也都耳熟能詳,但是粽子和鄉愁,有著什麼樣的關聯?

據稱是紀念屈原而發展出來的粽子,雖然都叫做粽子,但是大江南北口味、風味、餡料也都有著天南地北的差異。

粽子傳奇

以台灣為例,1949年之前,大概沒有什麼人聽過「湖州粽子」之類的「外省粽子」,因為外省粽子是被迫離鄉逃難的人們帶到台灣的。

在這之前,台灣的粽子是以閩南的泉州肉粽、客家風味的粽子為主,沒有白糯米豆沙餡包了塊豬油或者醬油味糯米飯包塊肉餡、用竹葉包成長方形的湖州粽。

台灣有一首在二戰結束時編寫的閩南語歌曲叫做「燒肉粽」,講述生活不易,晚上騎著單車賣熱的肉粽,可見當時台灣的粽子是以傳統的南方泉州肉粽為主流。

1949年,蔣介石講的「大陸淪陷」、毛澤東講的「建立新中國」,上百萬的軍人、平民越過台灣海峽到了台灣。

深信蔣介石「反共必勝、復國必成」的人們,原本以為沒幾年就可以回家了,結果這一天一直沒有到來,逢年過節的時候思念家鄉的心情就格外濃烈。

端午節吃粽子就與中秋節吃月餅一樣,或許對這些離鄉背井的難民們有著暫時撫慰思鄉之情的作用,到了端午節,幾家賣湖州粽子等外省粽子的店家總是門庭若市。

留學生和遊子

另外一種鄉愁是留學生,到了異國他鄉不說,有的學校附近人煙稀少、景色荒涼,想要吃粽子絕非易事。

1980年代,那個沒有網路、國際電話費用奇貴的年代,到了端午節,留學生只好憑自己對媽媽、奶奶或者外婆做的粽子所留下印象,七手八腳甚至狼狽不堪。

做出來的粽子也許和記憶中的口味有著天南地北的差距,樣子可能也和一般粽子的形象差別頗大,但是卻也舒緩了多少留學生想家思親的情緒。

粽子在中國、香港或者台灣,並不是特定只有過端午節才會出現的應景食品,不少在外漂泊、難得回家一次的遊子,回到家鄉也會吃個粽子解解饞,過過癮。

隨著社會形態與結構的改變,現在多了另一種鄉愁,就是在外地打工、打拼事業的人。

他們在異鄉謀生,也許是從香港到中國內地,或者是中國內地到香港、也可能是從台灣的某一個地方,到香港、到中國就業。

也許粽子在他們就業的地方唾手可得,但是缺少的是那麼一點家鄉的味道和氣氛;撥開粽子的竹葉,熱氣上來,眼睛也模糊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