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滿臺灣「對外自由開放程度」嚴重不足
在臺灣之努力加入先前的關貿總協定GATT亦即後來改制成為WTO世貿組織,對於臺灣經濟社會的命定意義,當然殊具關鍵性的客觀歷史價值。
2002年成為WTO會員國之前的五十年間,臺灣得以從一個落後的農業部落經濟華麗轉身成為締造世界小型經濟奇蹟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國家,那一個階段歷程,可以說是完全仰賴於「喝美國奶水長大」的,也許另外一個不可抹殺的事實是:「輔以日本部分產業科技生產能力移轉」的維他命丸相予補充壯大,自亦有其不可淹沒之功。
在這段五十年期間,臺灣根本還稱不上是個具備高度「國際市場競爭力國家」,也稱不得是具有相當「世界級經濟吸引力」國家,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長久以來,臺灣經濟社會「對外自由開放程度」一向「嚴重不足」;倘若臺灣經濟社會再不能夠「大幅度自由開放」,則不但會縮減了歷史性的「唯美市場奶水」優勢地位,也將更加困難從美國以外的全體國際社會市場,吸取足夠豐潤的「對外經濟奶水」,以為強力挹注,則臺灣持久的「悶」經濟,乃至更大困頓經濟,都勢必益發難免。
「保證臺灣」的美國卻真實給了臺灣「穿小腳」
臺灣經濟發展成長的向前折轉陷落歷史性悖命蹇運,應該是始於李登輝政權的「戒急用忍」政策,以及接踵而至「臺灣之子」陳水扁政權的「鎖國自閉」政策,明裡看,李扁鎖國政策都是為了敵對海峽彼岸的中國大陸而作為,但在實質上,這樣子的政策也已對於臺灣之全世界經濟市場的「接軌可能性」,相當擴大造成了「破壞性阻斷作用」,以至於在2002年臺灣正式入世之後,當全世界各洲經濟紛紛競合成立各種「區域經濟整合」與「自由貿易協定國」機制平台的熱風潮中,臺灣竟僅能與中美洲三小邦交國勉強完簽加總不到一個百分點貿易份額的三張毫無實物作用的FTA,小充一下難堪門面,但苦澀的現實,就是臺灣的「不接軌」。
口口聲聲「保護臺灣」「保障臺灣」「保證臺灣」的美國,在「搶簽FTA」風潮,竟帶頭針對「臺美FTA談判」之前,另設一道舉世鮮有的「TIFA協議談判」:沒有完成TIFA,就絕無「臺美FTA協議」!而歷史事實是,在馬英九政權階段,臺美TIFA,在歷經八回合談判後,美國單方面主動暫停,直至今天為止,從來不見再有美國官方通知「重啟TIFA」新回合談判的聲息踪影。即使最近半年,川普政府賡續通過了「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等等雷聲極大的惠臺法案,但就是,沒有一點想要給予真正經濟實惠之「重啟TIFA協談」的任何「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