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黨與社會民主黨在2016的立法委員選舉中,並沒有拿到任何的立委席次。然而,選後看似貌合神離的氛圍,卻傳出了實質整合的備忘錄討論;惹得兩方黨員人心惶惶。已經是這麼小的政黨,卻還能搞得某一方內部,傳出政治鬥爭之說,實在是險露出人心的貪婪。而這篇文章不但是要提醒綠黨沒有任何平時的黨員討論機制(例如黨員臉書社團),更是希望有志之士能投入這兩個政黨的日常經營與選民攏絡。
北綠路線失敗,成員出走元氣大傷
北部綠黨菁英(並非指所有的北部綠黨黨員,切莫對號入座)在過去,長期掌握了綠黨的黨機器。過去的選舉路線有如沾醬油心態:有議題就去站台一下、有場合就去露面一下、有選舉就來湊個保證金。然而每次選舉的選區都不一樣、每次選舉又是不同選區、不同候選人;又經不起選民與黨員的批判。一直到三一八後,北綠想跳出來選,卻被南綠掌握嚴格的政治代理人制度;短視近利的不做深耕,是前北綠最大的問題。後來北綠核心團隊,投入青年佔領政治與樹黨;試圖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北綠說穿了就是一群住在台北、試圖想要掌握全局的中產階級,以環保法西斯的高度,在看待其他地區的環保議題;而且也只有環保議題。
南綠動能強大,站穩馬步可再出擊
從高雄支黨部(當時包含台南成員)成立,南部綠黨花了許多時間,才取得黨機器的掌握。南綠其實非常根植於地球公民基金會及鳥會等組織與高雄的工會系統;算是是有南部中產階級群眾基礎。南綠之所以會贊成與社會民主黨結盟,就是在於其對於南北城鄉的差距、以及其成員內部自我學習的動能都比較高;投入社區及勞動議題者也不在少數。
我更要提醒南綠,在未來每次選舉應集中選區區位;以里長戰議員,以議員戰立委這樣的底層包圍上層的選舉路線、善用科學化的地理工具分析、以及由候選人團隊、協會深耕區域選舉動能,來創造優勢的選舉條件。
社民黨路線觀察
從最近的年金改革、立委助理到任等等新聞,可以感覺社會民主黨非常確實的,撐出了一個與執政黨保持距離、但行成牽制的社會福利路線。這個路線建立在選舉前後的政治基礎(意即選票)、可以被落實的福利理念(社會民主)、以及隨時可以彈性、以個人名義所形成的模糊合作空間(組織力量的彈性展現)。而這個合作目前為止可以被預期可能是有效的。如果社會民主黨與執政黨的共生沒有在下一次地方選舉前破局,很可能社會民主黨能提前展開2020的立法委員布局。然而如果雙方關係於2018選舉前破裂,那與綠黨繼續合作於立法委員的選舉之可能性,就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社會民主黨與北綠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是鎖在台北出不來;但換個角度,如果能深根台北,何必下凡走出台北?
期待
我個人樂見綠黨與社會民主黨的結盟,如同德國或紐西蘭的紅綠聯盟經驗。透過另類政治選擇(或常稱之為新政治)的開創宣示、選舉實踐與政治服務,來翻轉台灣的政治人物素質與競爭。我也希望綠黨與台中及高雄設立常設、有服務功能的黨辦事處,增加基層服務與社區介入。並且鼓勵各行各業的綠黨黨員,投入社區組織,勇於表達自己的綠黨身分。而社會民主黨也應積極地佈局工會系統,進行有效的工會力量集結。在兩條路線的參與整合下,2020至少能拚到拿回補助款的佳績。這時候分食資源的戲碼,還有待選民好好檢驗這兩個政黨。
*作者為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