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接受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用市場反應來看一下市場對於雙方合併後可能產生的「縱效(synergy)」的評估。在合併案宣佈、分析師電話會議完成後,雙方的市值增減如下:
- 微軟:減少$10.2B
- LinkedIn:增加$7.9B
這一來一回的結果,市場其實認為兩家公司加起來的價值會降低$2.3B!換句話說不只沒有綜效,甚至還淨損?
我還記得當年我還在創銳訊(NASDAQ:ATHR)工作時,2011年1月4日紐約時報記者自行拼湊出高通(NASDAQ:QCOM)將以每股約$45現金併購創銳訊,新聞一披露創銳訊股價立刻從前一天收盤的$37左右跳空鎖死在$44.6附近,高通的股價當天收盤也上漲2%左右,這代表合併案本身的綜效之明顯,市場立刻就買單,導致雙方股價和市值都上漲。隔天被迫召開的臨時分析師電話會議中,每個分析師問問題的破題都是先恭喜雙方做了一個好交易,市場整個氣氛幾乎可以說是愉悅的——當然作為研發工程師的我們只能說是五味雜陳。
而微軟這樁LinkedIn併購案中,儘管綜效的想像空間是很大的——企業軟體巨擘加上專業人才市場人才庫,光交叉銷售就可以想像到天邊去——但不管是從分析師電話會議的內容來看,或者從市場反應來看,感覺市場是半信半疑的,那麼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微軟併購LinkedIn的理由毫無疑問的是為了追求成長。
一家成長遲緩的超大型公司透過併購高速成長中的較小公司來取得成長,其實是併購案的主流類型之一,就像神話中的老人透過飲用青春之泉回復活力一樣。
但在我們的故事中,老人為了購買這個青春之泉所花出的有效代價是$24.2B,這個青春之泉去年的EBITDA則只是區區的$266M,換句話說老人付出了相當於91倍於EBITDA的代價——要支持這麼高的EV/EBITDA估值倍數,只能單純相信LinkedIn將會繼續維持高速成長。
而以市場初步反應來看,市場大概不認為合併後LinkedIn能維持原本市場對其的預期成長,反而會降低增速,而既然微軟已經確定現金併購價格,成長增速降低的部分所反映的價值減損,就只能由微軟的股東概括承受了——這大概是那$2.3B價值減損的由來。
$2.3B到底多不多呢?我們如果看到LinkedIn在被併購前的企業價值約為$14.8B($16.8B–$2B),$2.3B代表的是15.5%的價值減損!
Ouch⋯⋯
光是被微軟併購就會造成企業價值(營運事業的淨值)減損高達15.5%,市場對於這樁婚姻期待會不會太低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