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認為他所傳遞給台灣人民的訊息,並未超出這些宣傳小冊的內容。但是,當台灣人民「效法」美國革命,「揭竿而起」時,卻發現:美國政府「言行不一」,「福爾摩沙被背叛了」。這就是柯喬治以《Formosa Betrayed 》為其書名的意旨所在。
其實,在228事件發生時,柯喬治才36歲,一個由軍方半路出家轉任的基層外交官,或許是「涉世未深」,並不十分瞭解:主導美國外交政策的,有兩條時而平行,時而互尬的路線;那就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他所舉證的美國新聞處印發,宣傳美國價值與民主制度的「宣傳小冊」,代表的是美國外交上「理想主義」的一面。但是,最後主導決策的,卻是「現實主義」。而所謂的「現實主義」,其根本核心就是美國的「國家利益」。
戰後,美國為了要遏止蘇聯的擴張野心,必須以身作則的遵守二戰期間與同盟國的各項協定。因此,即便在國際法上有所瑕疵,但是,當時美國是毫無懸念的,遵照「開羅宣言」的承諾,把台灣和澎湖列島交由國府接收佔有,並實行統治。而且,英國、蘇聯等強,也都未表異議。台灣歸屬於中國的國際地位殆無疑義。
因此,當時美國不但派船協助國軍來台鎮壓,對於柯喬治等人所鼓吹的「開羅宣言不具國際法效力」、「台灣地位未定論」等主張,都當作是「帝國主義思想」作祟,嗤之以鼻。
正由於「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的矛盾落差,使得美國的外交政策,經常會造成如柯喬治在他《Formosa Betrayed 》書中的指控:「被壓迫的少數民族,輕易聽信美國人對他們所做的承諾,以及美國要來解救他們的宣傳。台灣的悲劇預示著日後波蘭及匈牙利抗暴的悲劇下場。」
從屬於中國政策的對台政策
事實上,從1947年228事件迄今,七十幾年來,不論是台獨運動者,或是國民黨政府乃至於民進黨政府,不分藍綠,對於台灣前途或台海安全問題,經常都在琢磨著:「到底美國的看法怎樣?」莫不仍對美國寄以厚望。最近最赤裸裸的代表性言論,就是韓國瑜所說的:「國防靠美國」。
事實上,相較於我們常從「理想主義」面向,「一往情深」的看待美國;美國政府卻屢屢從「現實主義」的角度「流水無情」的對待我們。近年來,陸續解密的檔案顯示:若非「新中國」成立後,立即「一面倒」的與蘇聯結盟,並出兵「抗美援朝」的話,台灣早就當成了美國與「新中國」建交的禮物,而任憑中共「解放」了!甚至於在1951年3月,當美國在韓戰遭遇嚴重挫敗時,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 Jr. 一度還想以台灣當作與中共談判停戰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