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木賞得主台籍作家東山彰良:「我不屬於日本,也不屬於台灣」

2016-06-16 21:22

? 人氣

直木獎得主,筆名東山彰良的王震緒。(陳明仁攝)

直木獎得主,筆名東山彰良的王震緒。(陳明仁攝)

日本文壇大獎直木賞得主、台灣籍旅日作家王震緒(筆名東山彰良)16日首度帶著得獎作品《流》在台舉辦新書發表會。生於台北、長於日本的他在數度被問及國家認同,他表示無論是在台灣或是在日本「自己都無法完全融入」,但也盛讚台灣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他認為這是中國社會所缺少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60616-直木獎得主-東山彰良《流》台北記者會.直木獎.東山彰良.流.(陳明仁攝)
王震緒直木賞大作《流》的中譯本。(陳明仁攝)

《流》以1975年的台灣為背景,描述一名17歲少年為了解開祖父被殺害的謎團,一路追到日本和中國,直到25歲,台灣解嚴那年,他的緝兇之路才在驚人的結局中劃下句點。

小說劇情緊扣國共內戰與台灣戒嚴時期等歷史題材,卻用黑色幽默的筆法寫成,在主人翁的尋根成長故事中揉合百轉千迴的推理情節,受到宮部美幸、東野圭吾等九位日本重量級作家一致好評。此書也讓王震緒成為繼1955年的邱永漢、1968年的陳舜臣之後,第三位獲得直木賞肯定的台裔作家。

20160616-直木獎得主-東山彰良《流》台北記者會..東山彰良.流.作家.李遠.小野.(陳明仁攝)
作家小野將《流》譽為「台灣文壇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並大讚此書具有雲霄飛車的刺激感。(陳明仁攝)

主角「葉秋生」以王震緒祖父的經歷作為藍本,是生長於台北市的外省人第二代,劇情不免觸及敏感的省籍對立和史觀問題,曾引發日方出版社憂慮。

在書中,出身於國民黨游擊隊、曾參加國共內戰的主角祖父有一段台詞是這麼說的:「共產黨跟國民黨幹的事情都一樣,闖進別人的村莊,便搜刮金錢和糧食,然後徵召農民,再去其他的地方幹同樣的勾當。」,又說「有奶便是娘,這裡有飯吃,就投靠這裡」

20160616-直木獎得主-東山彰良《流》台北記者會.直木獎.東山彰良.流.(陳明仁攝)
王震緒以中日文夾雜的方式回應媒體提問,他說自己回台時常往西門町電影院鑽。(陳明仁攝)

對此王震緒笑稱,這段話是他前往青島探訪祖父的友人時聽到的,印象特別深刻。但他澄清道「那是主角自己的經歷跟感受」,帶入歷史要素只是劇情需求,並不是他的個人意見。

事實上,王震緒的祖父曾經以國軍身份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後攜家帶眷逃到台灣。王震緒1968年出生於台北市,5歲時遷居日本,2年後短暫返台就讀南門國小,9歲時又隨父母定居福岡。而小說情節始於蔣中正去世的1975年,當時7歲的王震緒也親眼見證了受到戰後陰影籠罩的台灣。

20160616-直木獎得主-東山彰良《流》台北記者會.直木獎.東山彰良.流.(陳明仁攝)
筆名東山彰良的王震緒。(陳明仁攝)

基於這樣特殊的成長背景,發表會中他數度被問到身份認同、國族認同的問題。他認為自己「無論是身處日本或台灣,都無法得到百分之百的歸屬感,也不屬於任何一邊」,並直言他不覺得自己需要從兩者之中選邊站,他不過是一個「在台灣出生,在日本長大」的人罷了。

被問到台灣和日本、中國文化的不同之處,王震緒認為,台灣社會能夠容許多種文化並存,和只有單一價值觀的國家相比,而台灣的開放氛圍讓他每次回鄉時都很舒服自在,「這也是台灣和中國的最大區別。」他如此評論道。

在這個出版業極不景氣的年代,主持發表會的知名作家小野特別問及如何兼顧書的商業性與藝術性、出版社是否擔心銷路?

20160616-直木獎得主-東山彰良《流》台北記者會..東山彰良.流.作家.李遠.小野.(陳明仁攝)
王震緒與小野。(陳明仁攝)

王震緒表示,雖然日本文學作品有純文學和大眾文學之分,但他認為所有書籍都是給大眾閱讀的,而他只是在傳達故事之餘多加了一些娛樂性,所以便加入推理元素,希望讀者願意從頭看到尾。

王震緒透露,原本是想寫祖父的故事,但對自己的寫作功力沒有足夠信心,才決定先從父親那一代開始著手。他計畫今後將繼續寫完關於祖父的故事。

他在明天(17日)下午將接受總統蔡英文召見,他笑言屆時會以日文版的《流》當作見面禮相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