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為何新聞充滿虐童案?幼童其實承擔了台灣的「集體共業」...

2019-05-25 05:20

? 人氣

其實,面對虐童案不該以暴制暴,而是實行有效的「社會關懷」。(資料照,圖/Pixabay)

其實,面對虐童案不該以暴制暴,而是實行有效的「社會關懷」。(資料照,圖/Pixabay)

近幾年來新聞屢傳虐童案,甚至殺童案也時有耳聞,除了保母虐嬰,「小孩帶小孩」導致的照顧不當也時有耳聞。層出不窮的虐童新聞,究竟是代表網路發達才加速抖出社會黑幕,還是社會真的病了?當類似事件重複發生,代表社會出現結構性問題,或許這些無法為自己發聲的小孩,承受的是整個台灣的「集體共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托幼需求提高 整體品質卻不見提升

在談風險管理時,經常提到「瑞士起司理論(Swiss Cheese Model)」,起司在發酵中會出現很多孔洞,若許多片起司的孔洞剛好重疊,光線就會通過。換言之,若將每片乳酪比喻成一個事件,孔洞代表紕漏,通過的光線就代表重大壞事的發生,但只要將某片起司稍微移動位置,就能夠避免一場悲劇。

回頭思考,台灣的育嬰環境到底有多少「孔洞」?這些孔洞又是誰造成的?因台灣低薪、高房價以及民生物資價格飆漲有感,雙薪家庭已成常態,保母或公共托育大行其道,即使少子化現象嚴重,托育市場需求仍為上升趨勢,但品質卻未跟上,其根本原因就是私幼教師薪水太低,許多地區月薪甚至未達3萬元。

雖然行政院於2018年端出「私幼公共化」,補助每人、每年就讀私幼2~7萬元不等的學費,並限制私幼比照非營利幼稚園收費標準,調高教師薪水至3萬元,但也遭質疑會參加此政策的多是經營不善的私幼,反讓劣幣驅逐良幣,並不會帶來整體托幼品質的提升。

親手照顧一定安心?最大炸彈仍是父母本身...

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統計資料指出,虐童案中2/3的施虐者是父母,同居人佔12.4%,施虐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親職教育知識」,其次是「婚姻/親密關係失調」,經濟因素則排名第三;而據家扶基金會資料顯示,2018年的241則兒保新聞中,父母、繼親、同居人和親戚等加害人就佔近50%,其次是業務照顧者約占23%。

也就是說,即使托育品質提升,老師們薪水提高也不用再「一打十」,大大降低了情緒失控的風險,也頂多只能解決約四分之一的虐童案,最大的不定時炸彈仍是父母本身。研究也發現,未滿20歲的施暴者並沒有占太大的比例,最多的「施虐者」是30到49歲,但施暴者中25歲以前就生育第一胎的比率高達7成1,有4成3父或母生育第一胎時,年齡在20歲以下。數據指出,「小爸爸」、「小媽媽」其實不完全是最大的施虐族群,但過早生子的確可能增加施暴風險,若將問題更進一步推進,除了年齡尚輕脾性未定、經濟狀況較為不穩外,原因正是親職教育的不完善,因為學校從來並沒有教導「如何當個父母」,或者應該說,我們連性教育都做不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