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德國流行的貶義詞「萊茵蘭雜種」,指的正是600─800名混血兒。這個詞凸顯了部分人對種族不純的恐懼。報章上流傳著虛構的故事、種族歧視的漫畫,指非洲士兵濫性,加重了人們的擔憂。
反猶太主義佔據納粹意識形態核心的顯著地位,但是,在1925年出版的《我的奮鬥》一書中,納粹領袖希特勒在介紹他的政治信仰時曾將黑人和猶太人聯繫在一起。
書中寫道,現在和從前」都是猶太人把黑鬼帶進萊茵蘭「,他們這樣做有「秘密的構想和明確的目標:通過必要的雜交毀滅他們仇恨的白人種族。」
掌權之後,納粹對猶太人的仇視、對種族純潔的追求最終導致在二戰期間設立集中營,屠殺600萬猶太人。此外,納粹還殺害了大批的羅姆人、斯拉夫人以及殘疾人。
阿特肯的研究側重於德國黑人的歷史和現在。他說,黑人也是目標,只不過對他們的迫害不是系統性的。
強制絶育
1935年通過的《紐倫堡法》禁止猶太人和德國人通婚,此後該條款有所修改,黑人和羅姆人都被歸入猶太人同類。
儘管如此,對種族通婚、「種族污染」的恐懼仍然沒有消失。1937年,萊茵蘭的混血兒被強迫實施絶育手術。至少385人被絶育,豪克(Hans Hauck)就是其中之一。
豪克的父親是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士兵,母親是德國白人。在1997年紀錄片《希特勒被遺忘的受害者》中,豪克回憶說,他被秘密帶去接受輸精管結紮,拿到一紙絶育證書,獲准繼續工作。他還需要簽字畫押,保證絶對不和「德國血統」的人結婚、發生性關係。
「悲哀,壓抑,我感覺自己只是半個人 」
紀錄片中的另外一個受害者是霍爾茲豪斯(Thomas Holzhause)。他說,「有時候我安慰自己,不能生孩子也好。至少,他們不用忍受我忍受的那種屈辱。」
很少人在有生之年公開講述自己的遭遇,研究這個話題的歷史學家為數不多,艾肯特是其中之一。他在接受BBC採訪時說,關於被強制絶育的人當中一大部分人後來的經歷,沒有太多的專門研究去尋找真相。
他還說,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納粹故意銷毀了許多有關集中營、強制絶育的檔案文件,所以,重塑一個群體或者某個人的故事難度很大。
阿桑特說,(德國黑人)當中許多患上認同危機。父母一方是德國人,他們把自己看作德國人,但同時又被孤立、不被完全接受。「那些孩子彷彿同一時刻身居兩處,既是自己人、也是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