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這一周,數千名學生佔領了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門廣場,參加了絕食抗議,要求中國政治和經濟改革。全國各地的其他公民 — 教授、工人,甚至是中共黨內幹部 — 慢慢加入到他們對民主和透明度的訴求中。1989年6月4日晚,運動遭到暴力鎮壓,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一個正在萌芽的民間社會團體開始發展和專業化,調查性新聞工作和法律倡議引發政策改變,並經歷了一個宗教信仰的復甦。
自2012年在共產黨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政治鎮壓、監控和審查都在加劇。即便如此,各種形式的抗議和維權行動仍然存在並持續出現。
以下趨勢指出中國目前的環境具有高度限制性,但比其表面上看来,更複雜和具潛在不穩定性。
連分享政治玩笑都更加困難和冒險
在今天的中國,經營一個非營利性的倡議組織、做為一名調查記者、實踐一個人的信仰,或者只是在社交媒體上與朋友分享一個政治玩笑,比三年前更加困難和冒險。一些長期維持的民間社會團體正在關門、著名的記者們正在改變職業,而普通中國人對他們網路上的溝通更加小心謹慎。
眾多因素促成了這一變化,但在騰訊無處不在的微信通訊軟體上所加緊的控制 — 包括過去18個月,針對通常相對較小的政治違規的幾輪大規模帳戶刪除— 已在鼓勵用戶自我審查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新浪微博平台是2013 -14年嚴厲箝制的重點,與新浪微博平台不同,一個關閉的微信帳號不僅僅讓用戶的公開評論沉默消音,還切斷其與整個網路的聯絡以及電子支付選擇,嚴重影響他或她在現代中國社會中正常生活的能力。這種強大的威懾力遠比像監禁等其他懲罰手段更普遍,雖然近年來監獄刑罰也有所增加。
網路世界的自我審查正逐漸蔓延到面對面的對話中。「這對朋友來說是個死胡同。沒有人願意談論任何事情哪怕是和政治沾一點邊的問題,」據一位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的外籍人士稱,「今天,大多數家庭都對他們所說的話非常小心,甚至是對親人。」近年來在中國參加會議的外國學者也同樣察覺到學術討論的狹窄空間以及中國同行更加沈默,不願意坦率表達他們的觀點。
「不同見解並未死亡」
儘管存在這種不寒而慄,學者易明(Elizabeth Economy)在上個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在重要方面,1989年民主運動所體現的集體行動的政治價值觀和精神已經堅持下来,甚至茁壯成長。」她指出,儘管在習近平治理期間允許異議的空間有所縮小,但學者們繼續撰寫廣泛流傳的文章,呼籲政治開明,也出現了廣泛的圍繞婦女權利、勞工權利和環境保護等議題的社會運動。每年在中國各地發生數以千計的公眾抗議活動,其中包括2018年的1700次紀錄在冊的工人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