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年底,司法院宣布推出《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要讓素人(國民法官)參與審判。司法院為此耗費鉅資在各地法院模擬將近一年半的時間。不料,近日卻頻頻傳出司法院為了拚草案過關,和法務部及強烈主張陪審制的民間團體展開密室協商,傾向評議過程安插入台灣獨創的「內雙軌制」,這些謠言嚇壞一票法界人士。
司法院兩度發稿澄清仍撇不清疑團
司法院長許宗力一六年底上任之初就主張採用參審制,他還曾表明「陪審制有嚴重違憲之虞」;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也不厭其煩地對外解釋支持參審。司法院對於參審的執著,或許可以從草案取名《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就能略知一二。
這一年多來,司法院花了很大的心血推動參審,不只在模擬法庭上耗費龐大預算及人力,還不時派出法官到各國取經。沒想到這個演練到逐漸上軌道的法案,在今年二月底司改團體召開的記者會上,竟有了石破天驚的轉折。
這場「民間監督落實司改國是會議決議聯盟」記者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林永頌透露政策大轉彎,各方協商已經達成共識,草案將從參審制修正為「參審陪審併行」。他解釋,未來七年以上的罪名,被告除了自己認罪以外,打官司的時候可以選擇參審制或是陪審制,草案很可能變成「兩個制度都試行六年後再調整。」
這些結論讓不少基層司法官瞠目結舌,不禁質疑:「司法院和民團是否在搞密室協商?」為杜絕悠悠之口,司法院特別發了新聞稿否認「政策大轉彎」及「改採兩制併行」。但這份澄清稿竟又洩露:「是否在原有草案之架構下參考陪審制元素另增訂評議方式,『亦在審慎評估中』。」
司法院的回應留下伏筆,三月中旬,有媒體披露司法院的參審政策改成「參審皮、陪審骨」,司法院再度發新聞稿澄清「報導不正確」,強調推動的仍是與行政院會銜版草案。不過,新聞稿又寫著:「我國首次的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並無必要固守某種外國模式。」
司法院的解釋反而讓基層司法官研判確有其事,開始大量向媒體投書,表達對輕率改變制度的不滿。
內雙軌制讓被告參審、陪審二擇一
不過,司法院和法務部的會銜版草案為什麼會引起民團不滿?
一名官員分析,官方版草案其實是參審和陪審的融合版,但僅有遴選六名國民法官(不含備位人選)的前置作業仿效「陪審制」,六名素人搭配三名職業法官進行審理的過程則全用「參審制」。國民法官如果對法院程序或法律有疑惑,審判長還能透過「中間討論」來解釋。
「在九人參審法庭裡,官方也精心設計投票規定,例如判被告有罪必須取得六張以上的同意票(超過三分之二),否則即為無罪;量刑也有過半的票數限制。這些同意票裡還必須包含一名職業法官才算數。」這名官員認為,目前來說,這套制度或許比陪審制更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