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志觀點:推動物聯網 我們需要亞洲矽谷嗎?

2016-06-25 06:50

? 人氣

近來業界與官方就亞洲矽谷計劃有相當「熱烈」的討論,圖為亞洲矽谷計劃的概況圖。(資料照片,林韶安攝)

近來業界與官方就亞洲矽谷計劃有相當「熱烈」的討論,圖為亞洲矽谷計劃的概況圖。(資料照片,林韶安攝)

近日網路上熱烈轉載幾篇批評亞洲矽谷的文章或名人言論,多數的論點不外是矽谷不是那麼容易學的、為什麼不在方便的台北、或是不要再蓋硬體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然,矽谷的確無法複製,則全世界早就到處是矽谷了,不過,誰說亞洲矽谷就是完全複製美國矽谷的產業結構。目前這一波的矽谷主力除了老牌的硬體或IC公司外,就是藉由互聯網崛起的軟體服務公司。台灣過去幾年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的孵化器,培養出了無數的團隊,只是至今尚未看到幾個走出台灣,享譽國際的成功案例。除了,這樣的互聯網產業成績,我們難道不該思考讓台灣的軟體人才前進到另一個同樣是軟體人才的競技場,而且與我們的傳統強項有更深連結的物聯網嗎?

為什麼不在台北、為什麼不在全台任何一個地方、為什麼要侷限在桃園市?妙哉此問!互聯網經濟主要都是面向人、面向消費者,與既有的產業幾乎處在不同世界。他們應該在哪裡設辦公室,答案很容易回答:發展電商的業者,需要距離工廠很近嗎?搞分享經濟者如Airbnb需要靠近建商嗎?或者,Uber需要離GM或Tesla很近嗎?當然不用!所以,Facebook在矽谷或其他地方都無所謂、Amazon在西雅圖照樣服務全世界。那物聯網呢?一個完整的物聯網方案包含了sensor、gateway、各式各樣的equipment、提供PaaS的物聯網平台與數據團隊、開發應用服務的application或business software團隊,最重要的是,很少有物聯網方案可以脫離特定產業知識而獨立存在。舉例來說,工具機廠商邁向智慧工具機,進而被應用服務層廠商整合成智慧工廠(裡面可能包含了conditions monitoring、preventive maintenance或smar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等等),開發這類應用服務方案的團隊適合躲在冷氣很強、買星巴克很方便的台北市區辦公樓裡面嗎? 這次的亞洲矽谷規劃不論從產業選定、執行策略、落實場域,與之前的航空城相比,在內容紥實程度上已經可以看到進步。

不要再蓋硬體或利用議題炒地皮了,誠哉斯言!政府過去的確有這樣的可受公評之處,只是國發會或桃園市政府曾表示要等硬體蓋好才開動亞洲矽谷計畫嗎?有電信或有線電視實際營運經驗的廠商都知道,要申請地方政府同意在公共場域開挖路面、設置公共設施必須事先申請路權。基於維護公共景觀、民眾安全等等理由,路權申請要經過非常嚴格審查程序,耗時耗力,廠商往往視之為畏途。物聯網在全世界都是屬於眾人討論的新玩意兒,真正全面性的完整方案幾乎尚未得見。在這個還未產生王者的新領域裡,用最快速度找到合適的試驗場域將研發的方案付諸實現,發掘現有方案中應該改進之處,不正是產業崛起的契機嗎?政府劃出一塊區域歡迎各路英雄進入實驗各種創新的方案,尤其是smart city方案,提供快速的路權審查通關,豈不是支持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良法善政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