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中貿易戰打得激烈,同期,台灣螺絲產業出口金額與單價,卻雙創新高;尤其出口金額近1500億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三大螺絲出口國。
美國是台灣螺絲出口第一大市場,受惠轉單效應,今年第一季,台灣整體出口總值年減幅達4.2%時,台灣螺絲業依然逆勢成長。
美中吵越兇,對它越有利,亂世中,它的質量都寫下史上最佳成績,高雄螺絲聚落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貿易戰受惠族群。
他們很小,全台近1800家螺絲業者,年營收不到10億元的家數比率,超過9成5。他們做的,是所有製造業的必備零件,被稱為「工業之米」,在消費者眼中,卻是「隱形」的存在。
從醫療、電動車、航太,防鏽、抗腐蝕、耐熱、耐寒,各種需求都能提供。像是雙B車、iPhone、特斯拉、波音裡頭都有台灣螺絲。
這樣靠一大群黑手頭家、螞蟻雄兵般堆疊起來的產業,憑什麼在過去30年間,挺過中國超車、金融海嘯、智慧製造三大衝擊,沒被打趴,越戰越勇?
最初,台灣螺絲產業是被嫌棄的一群,又吵又髒,從高雄市區被驅逐到台南與高雄邊境,從岡山新樂街,這一條荒蕪的2公里街道開始,延伸出直徑20多公里的黃金聚落,撐起全台螺絲逾7成產值,讓沒有內需市場的島國,也能跟德、美、日、中等內需大國一拚高下。
當時,許多人認為,螺絲產業競爭門檻低,是處於強弩之末的夕陽產業,不受政府重視,沒有租稅優惠、政府基金挹注,頂尖人才都往科學園區跑,不願來黑手窟,但要網羅到質量兼具的中高階研發人才,才能進行高值化升級,他們憑什麼越級挑戰,與科技業爭搶人才?
全球最大螺帽廠三星科技,總經理林文傑為補足人才,等到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看準連高科技公司也裁員的時機點,加碼開出比平時高至少2成薪資的儲備幹部缺,一口氣引進20多位有碩士學歷的工程師,最後也留住過半人員並培訓成中高階主管。
拉高待遇看似理所當然,但在2009年,台灣螺絲銷售值重摔34%,許多公司訂單腰斬,加薪挖人等於犧牲獲利。
這群搶來的人才,持續發揮研發能量,是讓螺絲業跳脫傳統量產標準品市場,往汽車、航太、醫材、新能源等高價領域挺進的一大關鍵。
面對中國搶市,台灣需要開發新市場與新客人,業務出身的陳明昭擔任螺絲公會理事長時,他認為,業者會做螺絲還不行,必須要學會賣螺絲,在高雄越級挑戰,辦出比台北更轟動的國際展覽。
因為要讓買家體驗行銷自家的工廠管理能耐,不僅讓工廠變得更明亮、清潔,更增聘外語解說人員,甚至有業者為了迎合歐美口味,把酒吧搬進展場,想盡辦法增加下單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