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尼沙克、許萊法、韋斯尼對自己的論文倒是深信不疑。一九九五年,他們聯合成立一家公司,用自己設計的「反向模型」管理金錢。
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endowment e‑ect),指的是我們給本來擁有的東西定的價格,遠高於如果未曾擁有時,願意為購買同樣東西付出的價格之傾向
塞勒始終對一般人買進和賣出同一件東西、所訂價格的差距深為著迷。他發明了一個名詞「稟賦效應」(endowment e‑ect),指的是我們給本來擁有的東西定的價格,遠高於如果未曾擁有時,願意為購買同樣東西付出的價格之傾向❹ 。
一九九○年塞勒在與康納曼和另一位名叫克榮齊(Jack Knetsch)合作的論文中,報導一系列教室中的實驗──這些實驗是用來測試稟賦效應的普遍性。其中有個實驗是給某些學生康乃爾大學的咖啡杯,並告訴他們可以把杯子帶回家;他們也會拿到一張列有多種價格的單子,問他們至少要多少錢才肯把杯子賣掉?另一組學生則被問到,願付多少錢買一個像這樣的杯子?已擁有杯子的人,至少要五.二五美元才肯賣掉杯子,而買主充其量願意出二.二五美元。一連串實驗做下來,結果都一致。
稟賦效應對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正統理論預測,既然理性的投資人對一筆投資的價值已有共識,可見他們對股票這樣的風險性資產,應該都會持有完全相同的投資組合。如果有一位投資人覺得,這個投資組合的風險過大,他可以保留部分現金,而願意冒險的投資人,可以用這個投資組合當抵押品,借更多錢擴張同一套組合。
很難輕言放棄
現實世界不是這個樣子。沒錯,主要法人機構確實持有很多同種類的股票,因為光是他們必須投資的龐大金額,就迫使他們只能購買市場價值最高的股票──諸如奇異、埃克森石油(Exxon)等公司的股票。但小額投資人的選擇範圍較廣,他們幾乎不可能持有全然相同的投資組合,或甚至在持股比例上有明顯的重疊。一般人一旦擁有某種東西,不論客觀價值如何發展,都很難輕言放棄。
比方說,從發行公司國籍中產生的稟賦效應,就會對價值產生極大的影響。雖然近年來,投資組合朝國際分散的趨勢已有增加,但大部分美國公司的股票還是由美國人持有,日本公司的股票大都也還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不過,在本書撰寫期間,美國股市只占全球股市的三五%,而日本僅占三○%。
這種趨勢的一個解釋就是,取得外國有價證券市場的資訊,其成本高於國內證券市場。但是,這種解釋不足以說明持股上的驚人差距,其中一定還有更重要的因素,導致投資人不願持有占有投資世界另外六五%到七○%的市場中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