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0年》「銘記六四,總會改變人心」從天安門事件,看香港與台灣的民主陰霾與追求

2019-05-30 19:30

? 人氣

主張香港獨立的「學生動源」召集人鐘翰林此前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對「八九學運」最為在意的一點,是一些意圖把行動升級的示威者,被「割席」的經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他提到,1989年5月,湖南青年魯德成、喻東岳和餘志堅三人,向天安門的毛澤東畫像投擲盛滿顏料的蛋殼。當年在主導的學生只是要求中共改革,而非中共下台,但破壞畫像的三人主張完全推翻中共。最終,「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認為三人是中國政府想抹黑運動派來的間諜,把他們移送公安機關,三人被判刑。後來,王丹、吾爾開希等對三人被判刑感到抱歉。

香港的雨傘運動面對同樣的困境,每當一些激進示威者在運動中反擊或衝擊警方防線時,總會被溫和示威者指責是破壞運動,與「和平」的理念不相符,甚至指責他們是「中共派來的鬼」,給予政權一個借口去打壓運動。

結果,造成運動失去方向。

六四、天安門、1989年6月2日,民主示威者佔領天安門廣場。(AP)
六四、天安門、1989年6月2日,民主示威者佔領天安門廣場。(AP)

當權者與學生

「八九學運」和「雨傘運動」另一相似畫面是學生領袖與當權者談判。

1989年5月18日,時任中國總理李鵬在人民大會堂與王丹、吾爾開希等參與絶食的學生領袖會面,吾爾開希當時直接從醫院到人民大會堂,他要身穿醫院的病號服參加這場對話。雙方針鋒相對、各持己見,吾爾開希認為李鵬沒有回應學生訴求,打斷李鵬冗長的發言,成為各國媒體的關注點。

吾爾開希當時說,「現在的問題,不在於要說服我們這些人。我們很想讓同學們離開廣場,廣場上現在並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99.9%服從0.1%;如果有一個絶食同學不離開廣場,廣場上的其他幾千個絶食同學也不會離開。」

當年香港有意見認為吾爾開希敢於打斷當權者的發言,詞鋒銳利、不怕權貴,但隨著時間過去,再次回望這場運動時,有些評論開始反思,他的發言是否不夠深思熟慮?在媒體前不顧國家領導人的面子是否好事?

這些反思一直延伸到香港的雨傘運動。

香港佔領運動時期的學生領袖周永康接受BBC中文採訪時回憶說,在學生領袖與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會面前,許多人警告他,「千萬不要像吾爾開希、『八九』學生的對話狀況般,很多人對當年那些學生的印象很差。」

周永康說,香港學生與政府對話時,很多民眾在意學生在公眾面前的形像,「至少讓外界感覺好一點。」

結果,香港學生與政府代表也只是各自禮貌地「各說各話」,沒有為運動帶來任何實質成果,學生不願退場,令運動走向不知如何收場的局面。

戴耀廷指出,當初對話沒有結果的原因,歸根究底是學生代表在佔領區內也沒有足夠的認受性,各個陣營欠缺互信。他認為,如果重新來一次,他會堅持在運動中嘗試加入民主機制,例如設立佔領區公投決定去留問題,但他承認,「三子」當年已沒有認受性,就算硬推公投,激進示威者也決不會接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