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青銀共居

2019-06-02 06:10

? 人氣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青銀共居就是青年與銀髮族共同居住。(台北市政府提供)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青銀共居就是青年與銀髮族共同居住。(台北市政府提供)

老,似乎是個人人畏懼,且避之唯恐不及的名詞,人們最怕被說「老」了。說來好玩,甲骨文的「老」字是個象形字,像個駝背、長鬍鬚、頭上吹著幾莖亂髮、扶著手杖的老男人側身站著。更加坐實了大家對於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垂垂老矣、形容枯槁,而且日薄黃昏的慘淒景況。可是,老了,真的這麼不堪嗎?猶記得名作家簡媜女士曾經說過:「老,不是見不得人的事,只是,人見不得自己老。」可不是嗎?人們怕變老,只不過,又有誰能夠不變老呢?何不趁早去欣賞老了之後的樣態與生活呢!喔,對了,別忘了人年老時的白髮蒼蒼,正像極了銀閃閃的細絲。莫怪乎她為此還道出「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的話來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銀髮象徵著銀髮族,正是老年人的圖騰。面對人年老之後的生活,步履蹣跚與行動不便,更悲慘的,可能還有被慢性病及帕金森氏症一類的老年失智纏身的夢魘,如此一來,一個人究竟該如何去維繫銀髮階段的日常起居呢?這時候,有人提出「青銀共居」的概念。所謂的「青銀共居」,「青」是青年人,「銀」是銀髮族。何以要「青銀共居」呢?原來,年輕人初次踏出社會,經濟壓力大,恐怕買不起房子,即便是租屋,恐怕房租早已經佔去每月薪資所得的泰半,如何還能有餘裕去食、衣、行,甚或是育、樂呢?相反地,銀髮族忙碌半生有餘,積攢了較多資產,手頭上至少就有一間屋子用來安身立命,只是,日常生活瑣事繁多,譬如換電燈、修水管及做家事等等,對於老眼昏花、力竭色衰的老人家來說,畢竟是有許許多多的不便與障礙的。要是能夠讓青年人入住銀髮族屋中,類似「以工代賃」,讓年輕人省下租金,同時也幫忙了日常生活中需要諸多幫忙的老年人,這不啻為一種先進的社會互助共好模式!

新北青銀共居Longstay計畫11月10日起受理。(圖/新北市城鄉發展局提供)
新北青銀共居Longstay計畫。(圖/新北市城鄉發展局提供)

值得深思的是,這種模式真的適合我們這個社會嗎?別忘了我們綿延悠久的家庭倫理傳統啊!自古以來,我們的文化薰陶告訴我們,家庭裏頭的年輕人應該撫養照顧年邁的長輩,讓他們在辛苦一輩子之後,能夠在自己努力奮鬥過的家庭裏頭年老、逝去。曾經在知名媒體人陳文茜懷念她那親愛外婆的文章裏頭,看出她最後未能在外婆遲暮病耄階段,陪伴左右、服侍照顧,那心中的懊悔與不捨,即便是在外婆撒手人寰,已經在天堂漫步36年之餘的當時,依然深刻而清晰!中西文化真的有別,恐怕很難等同而論,更何況「橘越淮而為枳」的道理告訴我們,外國的月亮總不見得就是比較圓。如何能夠兼取「青銀共居」的優點與中華文化的需求呢?我覺得可以參酌北歐福利國家的養老設計理念。瑞典有一套周延而理想的養老制度,可以讓銀髮族在自己熟悉的房子裏頭老死,三餐及日常照護,都有政府派居家照護員周全地照料著,即使沒有與自己的子女同住,亦可以不虞匱乏、不怕危險地頤養天年。這些開支都是政府買單,當然,她們的稅金可是出了名的高,可是,大家都繳得心甘情願,因為每個人老去的時候,都會享用得到。所以,我們的「青銀共居」設計應該先朝向納自己親近的年輕子弟與長輩共居來設計,由政府出錢,派遣家中青年人來照顧銀髮人,照顧得越久,領得越多,既不會陷入讓陌生的年輕人、老年人共處一室的尷尬與不便,還可以提供青年人一份收入,一舉兩得!

人,是無可奈何地都會老去,我們已經面臨超高齡社會的壓力,早晚都要面對,無可迴避。是以,無論是我上述所提的改良式「青銀共居」方案,抑或是國外原本設計的「青銀共居」方式,無疑地,都可以是台灣這個工商業社會的可能選項,如何抉擇,但憑我們這一代人的群策群力與集思廣益。畢竟,我們雖然見不得自己老,但卻不可能避免自己不會老,因為每個人都是會到「銀閃閃的地方」去報到的,可不是嗎?

*作者為國中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