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中國持續強大是不可能的事,更非明智之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香格里拉對話」演講全文

2019-06-03 16:00

? 人氣

我們是否能從東南亞歷史中得到啟示,在求取進步的道路上避開過去的動亂與災難?今年是新加坡開埠200周年。200年前,英國人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登陸新加坡,並在這裡設立了貿易站。當時,荷蘭人已經對東印度群島(Dutch East Indies)進行殖民統治。比起其他歐洲國家,英國人到東南亞尋求發展相對較晚。萊佛士當時是明古連(Bencoolen,位於蘇門答臘西岸)副總督。他意識到這個地區的巨大貿易潛力,因此決定在麻六甲海峽(Straits of Malacca)沿岸尋找新的地點,為英國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設立貿易站。於是,他選擇了新加坡,而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荷蘭人強烈抗議萊佛士的舉動,但徒勞無功。為了保護其壟斷地位,荷蘭人禁止其它國家的船隻在荷蘭管轄的港口運行,或向這些船隻徵收昂貴的關稅。萊佛士採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他在新加坡設立了自由貿易港。貿易和人口迅速增加,顯示了英國所採取的較開放貿易政策,更具成效。

在之後的一個世紀,東南亞由英國、荷蘭、西班牙和法國分治,美國之後也在東南亞進行殖民統治。殖民強國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但沒有一個國家能在整個區域中佔主導地位。

大國博弈,東南亞並不陌生

到了二十世紀,列強仍在東南亞為各自的利益展開爭奪。1941年,日本帝國侵略了法屬中南半島(French Indochina)。美國向日本進行反擊,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這引爆了太平洋戰爭。日本轟炸美國珍珠港(Pearl Harbour)當天,也進攻馬來亞和新加坡。新加坡被日本佔領,在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裡,人民飽受壓迫,在恐懼中度過了苦難歲月。

到了冷戰時期,東南亞再次成為戰爭前線。這個區域被劃分成共產主義與非共產主義國家。共產主義和非共產主義之間的代理戰爭也隨後在越南展開。同時,中國在東南亞各地,包括馬來亞和新加坡等非共產主義國家,支持當地共產黨的革命行動,提倡武裝起義。

這局勢促使了五個非共產主義國家,即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在1967年成立東協(ASEAN)。這是個非凡的成就,也體現了五國領導人的政治家風範。當時,這五個國家之間仍存有不少記憶猶新的糾紛與衝突,傷痕也未完全癒合。然而,它們願意冰釋前嫌、放下矛盾,朝東協共同體的方向邁進,展開了對話與合作,並建立友誼。它們一起融入世界經濟,與先進國家發展貿易關係,經濟也隨著繁榮起來。至於位處中南半島的共產主義國家,它們受到持續戰亂和計畫經濟的牽制,發展步伐較為緩慢。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