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意識本來是個中性的名詞,其本質應是針對官僚主義作風,或是菁英既得利益集團的一種糾正反抗或是修正調整。積極而言,民粹應該比較接近所謂的「群眾路線」的內涵,由於具備某種防腐劑的功能,使得政黨不至於因為權力的驕傲從而脫離群眾或人民的實際需要。
與先前草根性的社會運動有所不同,台灣近年的民粹思維崛起,應與全球各地興起的反全球化潮流密切相關;經濟全球化固然給予經濟行動者更多的選擇與效用最大化,但無可避免也帶來了貧富兩極化與相對剝奪感的後果。在此背景下,國民黨的政商結構、馬政府的官僚作風與執政績效不彰、台灣政黨惡鬥的客觀現實,顯然為這波民粹意識提供了基礎,再加上台灣的社為集體意識出現了新的轉變,公平、人權以及分配正義取代了傳統的經濟成長的思維。因此,這股社會力量最後以公民不服從與太陽花學運的形式爆發,並在柯文哲白色力量的訴求中攀上高峰。
若從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角度思考,民粹與批判能量的適當宣洩是社會穩定的安全閥,一方面提供當權者反省當下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同時也避免陷入一次性的革命風暴中,這將使得整體社會付出更多的成本;換言之,民粹的力量將驅動執政者進行政治溝通與政策調整的動力來源,使得各種爭議的議題得以取得某種平衡與妥協。
但深入探討,民粹意識應該是社會重建的過程而非目的,或者說這是政治發展中的載體而非主體,若混淆、錯置了手段目的以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對於整體的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必然造成衝擊,甚至成為一種不健康的病態心理。因為當民粹的感性力量取代理性思維時,專家政治與官僚的常態運作就受到制約與干擾;當網民以主流民意自居並以此作為行動依據時,民主政治的本質將產生質變,因為民選的政治人物的思維必然受到制約與限制。台灣近日以來從柯文哲處理大巨蛋作風、時代力量在立法院的作為、民進黨個別立委的爆衝、洪素珠事件引發的社會對立、華航罷工的勞資衝突、軍方虐狗的風暴、愛國同心會與獨派人士的衝突...這些現象應可充分解釋民粹力量對於台灣政治發展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民進黨執政以來,似乎對於民粹意識的風險欠缺足夠的認識,即便蔡英文與林全的政治思維有別於傳統的政治人物,但顯然民進黨的政黨體質尚未跳脫在野黨邏輯,只也使得蔡英文必須透過兼任黨主席與建構府院黨團的溝通機制駕馭或協調權力的運作。直言之,透過民粹動員累積對抗國民黨當政者的資本,似乎是民進黨過去習以為常的政治手法,甚至在陳水扁時期出現執政黨帶領眾上街的奇景。
此外,民進黨與時代力量的關係必需要有長遠的戰略視野,特別是經濟發展、轉型正義與兩岸關係等議題中。由於時代力量擅長透過民粹意識操作左獨等政治議題,此一模式已經在本次立委選舉中已經有所斬獲,隨著未來可能因下修投票年齡所增加的首投族選票,時代力量未來的政治版圖將逐步擴張。以目前時代力量在立法院提出包括清算國民黨政治圖騰與資本、極為傾斜的經濟社會重分配的方案、具有對抗性的兩岸關係政策...等內容來看,民進黨將在內政、外交與兩岸議題中不僅受制於小黨的民粹動員力量,更重要的是,這將使得蔡英文進行政策調整的時候欠缺戰略縱深從而挑戰民進黨的執政基礎。
因此,民進黨必須清處認識到,民粹意識及其力量與民意政治的本質有所不同,只是政治發展的過程與補充。若無法建立自身的政治理性的主體性,將難以在兩岸關係與改革議題自綁手腳。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