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候選人辦大型造勢的十個內心小劇場

2019-06-11 06:00

? 人氣

(7) 承諾檢驗

候選人常常「拜會請益」各路大咖,在閉門討論時,每位大咖都說「願意支持」,但在酒酣耳熱的環境下,空話還是真話很難鑑別,到了造勢活動時,看他們有沒有幫忙出人、出錢、出力,立馬可以知道對方是真的支持,還是純粹在講場面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8) 當場畫押

每場造勢大會都會有演講嘉賓,除了少數政治明星跟重量級人物,可以自由自在的跨陣營幫忙站台之外,大部份的「大咖們」只要幫忙某一位候選人動員人潮、上台助講後,形同公開畫押,不能再隨便支持不同陣營。

看待造勢活動對媒體的影響要記得兩件事,第一:媒體收視率與廣告費行情高度正相關。第二:維持媒體運作的唯一方式是財務收入。

(9) 追隨收視率

越多人參與的造勢活動,以統計概念投射到人口母體上,可以推論有更多群眾關注。報紙版面及電視時段有限,造勢活動獲取媒體關注的候選人,自然排擠掉其他對手的能見度,甚至使媒體高層推導出「只要多報某候選人的新聞,收視率就會高」的結論,媒體傾斜在所難免。

(10) 盤算潛在利益

各級政府每年都有預算用於媒體廣宣,對於越可能取得政權者,一部分想承接標案的媒體,自然會對立場自我約束跟審查。

完成一場(或多場)成功的大型造勢,候選人就可以視之為勝選方程式嗎?或是,對手陣營就再也束手無策嗎?大型造勢活動的效益甚多,但也有盲點。第一:激化尚未決定支持誰的吃瓜民眾要快做決定。第二:候選人固然接收站台助講者帶來的氣勢,也概括承受助講者過往的爭議跟敵人。第三:大型活動無法針對各領域、各族群的訴求做深度討論。第四:支持名單在舞台上全面攤開,秀出樁腳的同時就是對手拔樁的開始。第五:即使對手不舉辦大型造勢活動,以上十種成效,一樣可以用其他方式創造出來。

在一場有倒數期限的作戰中,較量的就是防守方鞏固防線、擴大戰友的佈局,以及攻擊方是否對群眾心理有清晰的洞察,並用不對稱作戰概念,打開破口的謀略跟速度。

*作者為公共事務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