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迫遷法庭」2日起在台北展開,邀集亞洲各國的社運者和居民分享他們遭政府或企業迫遷的故事。諷刺的是,因都更爭議讓北市府和居民纏訟10多年的永春住宅,也在同一時間遭建商悄悄拆除。
已被拆除的華光社區舊址,2日早上搭起活動大棚,讓亞洲各地正遭遇迫遷威脅的人們能在此分享他們的抗爭過程。台灣反迫遷連線成員、同時也是都更受害者聯盟研究員的陳虹穎說,之所以選在華光社區,除了是依循國際迫遷法庭選擇正遭迫遷威脅處舉辦的慣例,也希望藉此讓參與者感受,這個曾有人在裡頭生活社區,是如何被拆遷改變。
然而,早上的活動才要開始,陳虹穎卻接到永春宅被拆的消息。她憤憤地說,永春案市府明明在一審時敗訴,卻仍選擇「硬幹」、讓建商強拆,製造房子已經沒有了的既成事實。陳虹穎表示,都更機制的缺陷,就是把行政訴訟和行政做為分開,讓市府認為即使官司輸了、還是能依法照拆,導致建商抱著「我就先拆了、你能拿我怎麼樣」的心態偷襲成功。
而除了永春案,另一邊營建署也正進行南鐵東移案的擴大專案小組會議。陳虹穎強調,面對台灣近來層出不窮的迫遷案件,舉辦東亞迫遷法庭,就是希望讓正在抗爭中的人們能了解自己並非孤軍奮戰。接觸過許多都更案例的陳虹穎說,迫遷常造成當事人極大的心理壓力,加上外界不同聲音抹黑、批評,讓許多人覺得被孤立、好像只有自己在遭遇不幸。如今透過跨國活動,或許能讓當事人在類似案件中找到連結,凝聚力量、繼續對抗。
除了影響國內反迫遷行動,來台參與活動的各國社運者也各有收穫。來自泰國的Chartri Prakitnonthankan即說,曼谷都市管理局(BMA)為了要將位在市中心的包帕素棉堡社區拆遷改作公園使用,以各種污名化方式希望營造社區應被剷除的印象。過去他參與包帕素棉堡的抗爭策略都較靜態、僅透過文字表達抗議,但今天聽到馬來西亞吉哥園丘社區為了抵抗私人開發商佔有土地而連結不同NGO團體組成反迫遷委員會,讓他也開始考慮接下來在曼谷邀請其他一樣有反迫遷訴求的NGO加入抗爭。
香港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成員胡家偉,則以2005年WTO會議場外抗議為例,指當年許多國際團體到香港抗議,當時國外團體的抗議手段、對政府施加壓力的方法,都讓在地社運組織學到不少。為旺角天台非正式住居(roof-top squatters)發聲的何智聰認為,香港多數人都只關注自己買不買得起房,草根、底層論述和討論很少,透過了解別國案例,就能交流資訊、知道香港與他國的異同在哪。此外,參加國際活動能讓受迫遷的住戶了解還有更多人關注他們的居住問題、甚至還有更多人也在為生存抗爭,自然能激勵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不能什麼也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