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進軍世界並非只是「為了賺錢」。到世界各地會看見好玩的點子、有趣的風俗和美味的食物,因為能得到這些東西所以才有趣。換句話說,貿易這件事是從好奇心開始的。
這種非常單純的念頭在二十世紀中葉逐漸消失了。因為單純全球化加遽,大家開始直接投資,使用當地便宜的勞動力,將集中生產的消費性商品有效率地供應全球。結果,環遊世界尋找有趣事物的想法就這樣消失了。
這樣的道路走到極限,造成金融工程失控的可說是次貸風暴吧。大家都拼命在提升股東價值,好像奉行神諭一般地全力投入。
透過金錢遊戲不停地增加資產,那麼錢該用在哪裡就會變得很重要吧。所以從二十一世紀開始,我們開始思考根本性的問題:進軍世界是為了什麼?到南非會找到有趣的資源,到亞洲會發現有趣的想法。就像古人訪問各地一樣,交換世界上的各種想法應該會很有趣吧──現在逐漸回歸到這樣的想法了。
如果不太想向世界學習、擷取知識,很可能會搞不懂自己為何邁向世界舞台,而陷入只追求效率性、規模經濟或合理性的慣性之中。但達成這些之後又會剩下什麼?可能絲毫不剩。也可能會因為規模擴展太大,結果一時大意被自己的體重給壓垮。這種單純全球化的機制已經告終了。
二十世紀是單純全球化的時代。特別是一九九○年代,柯林頓擔任美國總統的八年間新經濟成為顯學,但那可說是單純全球化的其中一種現象吧。
當時發生的其中一個事件是IT革命。IT為何在一九九○年代會突然變成潮流呢。理由很簡單,因為冷戰結束了。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IT革命在那之後不停加快腳步,理由是美國將過去軍用的網際網路開放給民間使用,因為他們想讓網路商業化,才會向商界開放。爾後IT立刻成為沒有既有競爭對手的藍海,先進場先贏。當時敏捷管理(Agility Management)的概念會受到矚目,就是因為符合那個時代的脈絡。
不過IT充斥在全世界之後,如果不讓它具有實體,只是毫無意義地一直推動的話就會自掘墳墓。從這個層面來看,一個事業擁有的優點和缺點會依時代而異。如果不在全球脈絡下思考這類力學問題,很可能就會犯下錯誤。
超國家策略
所謂超國家策略大概可以這樣思考:世界上散布了各種知識或資源,如果企業有一套全球網絡,就能從經商的角度發掘各種靈感,例如,日本的某個風俗習慣能否做某種利用,中國的某個想法是否能利用等,諸如此類的發現會像磁鐵一樣受到企業的全球組織吸收再生出創新。
一般認為,多數的創新是源自既有商品、服務或知識的搭配組合,所以最簡單的創新就是利用世界上已經存在但還沒有人知道的事物,有創意地整合有價值的既有物,會比關在研究室裡無中生有來得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