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一九七○年代跨國企業逐步轉移到海外
西元一九七○年代的「石油危機」引發油價暴漲,使全球籠罩在通貨膨脹和不景氣之中,跨國企業因此逐漸將工廠轉移到開發中國家。在跨國企業增加的同時,也帶動了新興工業國家(NIEs)的成長。
全球化經濟與亞洲的崛起
在大規模的不景氣下,大企業紛紛將工廠分散至世界各地,搖身一變成為跨國企業,一舉擴大了全球的國際分工。跨國企業成為世界經濟的要角,全球化經濟也由此而生。先進國家晉升為後工業化國家,而新興國家則發展成工業化國家,全球逐漸走向國際分工。西元一九六七至一九八七年間,跨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餘額成長為九倍之多,領先發展跨國企業的美國,更將國內產值的五分之一轉移到海外。在美國,跨國企業把本國和他國視同為自己的領土,因而衍生出新名詞「企業王國」(Corporate Land)。
跨國企業將工廠轉移到可以獲得廉價勞力的國家,再把收益轉移到設置在避稅港(tax haven,指的是稅率很低,甚至是完全免稅的國家或地區)的子公司,藉以規避本國的課稅,逐漸脫離了本國的掌控。跨國企業的增加,使政府的稅收(公司稅)減少,國內的勞工失去工作機會,擁有穩定工作的中產階級也逐漸減少。美國雖然是個人消費佔GDP七成的消費大國,國內市場卻已經有逐漸萎縮的趨勢。
另一方面,吸收大量資金和技術的開發中國家則大舉雙臂表示「歡迎全球化經濟」。新加坡、香港、台灣和韓國等國逐步邁向工業化,被稱為新興工業國家(NIEs)。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等國也都相繼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國家。
然而,工業化的發展也帶來物價上漲和經濟共同體瓦解等問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落差逐漸擴大,搭上全球化浪潮的國家與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國家之間,出現了大幅的落差。這就是「南南問題」(South South problem,開發中國家之間的經濟落差)。
[解讀經濟]跨國企業將工廠轉移至勞工低廉的開發中國家,大舉降低了生產成本,卻也使各個先進國家的經濟逐漸走向空洞化。加上避稅港的盛行,使政府的稅收銳減,也對先進國家的財政造成打擊。
世界經濟發生了不可預期的大變動
停滯性通貨膨脹持續惡化的同時,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企業逐步將工廠轉移到勞工低廉,也曾是舊殖民地的新興國家,意圖透過跨國經營來提高競爭力(跨國企業的增加)。同時,第三次工業革命(IT革命)造就了網際網路的普及,透過類比轉換成數位的方式,強化了全球化的趨勢。全球化的趨勢造就了超越國界的橫向分工型態。世界銀行和跨國企業因此成為主導全球經濟的要角。隨著全球的網際網路化,資本主義經濟的形式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