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地震、氣候暖化釀災 中研院邀官員共商對策

2016-07-05 19:50

? 人氣

中研院院士會議邀請官員與院士對談,就中研院的「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交換意見。(石秀娟攝)

中研院院士會議邀請官員與院士對談,就中研院的「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交換意見。(石秀娟攝)

中央研究院5日就地震、暖化可能造成的災害向政府提出防災建議,與會者指出,每人一生可能遭遇2至3次大型災害,這是無法避免的「環境宿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研院院士第32次院士會議今天邀請官員與院士對談,就中研院的「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交換意見。

防震對策目標:加強警報系統、維護政府災後運作

撰寫防範地震災害報告的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系客座教授陳亮全指出,地震防災以「老屋不倒」、「生命確保」、「機能不停」為目標,建議政府提升建築物耐震度、加強即時警報系統、提升政府與企業在災害發生後,持續運作的能力等作為。

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指出,防災也應以「恢復政府機能」為目標,若鄉公所倒塌,鄉長也變成災民,當這種情形發生,應能儘速恢復政府機能。他舉例,921地震時,屏東縣認養埔里,屏東縣的隊伍1天就把道路打通,第2、3天就在學校操場鋪設帳篷、編製戶口,顯示利用外部力量恢復受災政府機能的重要性。

台灣地區12日上午發生芮氏規模5.8的地震,國家級警報也首度啟用。(陳明仁攝)
陳亮全建議政府,提升建築物耐震度、加強即時警報系統、提升政府災後運作能力。國家級地震警報系統。(資料照,陳明仁攝)

政府將公告地質敏感區 土地開發須經評估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江崇榮則指出,政府繼公開土壤液化潛勢圖後,今年底前將公告地質敏感區,讓民眾知道那些地方有接近地表的活動斷層,敏感區一定範圍內的土地開發行為都必須先進行基地調查與安全評估。

呼籲研究再生能源、加入國際減碳行列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王寶貫提出「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報告指出,台灣有很高的潛力可發展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地熱、洋流發電等,政府應成立專責單位統籌規劃再生能源的發展、成立深度減碳的研究單位、建立產官學及民間的對話平台、加強全民共識。

太陽能發電(取自台電網站)
王寶貫指出,台灣有很高的潛力可發展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地熱、洋流發電等。太陽能發電。(資料照,取自台電網站)

王寶貫指出,目前台灣的火力發電佔7成、能源密集度比南韓高,以這種發電結構,不容易做到深度減碳,台灣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及人均排放量都高居全球前20幾名,受各國矚目;加入國際減碳行列是台灣的契機,可讓台灣融入國際社會,提升產業轉型,改變國民生活習慣,促進永續社會的發展。

去年在巴黎舉行的全球氣候峰會決議將全球氣候升溫限制在2度內,簽署「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國家也提出自動減碳計畫。王寶貫說,若不採取行動,氣溫將升高4.5度,即使各國都做到,也只能控制在不超過3.5度。

巴黎氣候峰會落幕,左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主席法國外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左)與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美聯社)
去年在巴黎的全球氣候峰會決議將全球氣候升溫限制在2度內。(資料照,美聯社)

台灣雖沒有加入UNFCCC的機制,也已承諾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減少一半。與會的環保署長李應元指出,這是很大的挑戰,各部門都須努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