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鐵路地下化計畫中最重要的高雄車站新地標設計,經高雄市政府要求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重新委託設計後,由荷蘭麥肯諾(Mecanoo)建築師事務提出全新設計方案,日前終於獲高雄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查通過,高雄新車站的風格樣貌終於拍板定案。但興建期程因此延宕3年以上,所費不貲的原規劃設計費也因此泡了湯。
鐵路地下化後的高雄新車站之規劃設計,市府都市發展局說89年間就開始啟動。但歷經那麼多年,交通部鐵改局卻「閉門造車」,未廣徵高雄市意見,市府也未積極主動參與,俟鐵改局將原高雄車站規劃設計案提送市府都市設計審查後,才引起高雄部分專業人士對原規劃設計案的強烈反彈;經向高市府抗議施壓,市府責成都發局委託舉辦多場次的公民參與公聽會,並要求鐵改局重新委託規劃設計,將在地專業意見納入規劃設計內容。而原規劃設計案市府也因此不予都市設計審查。
民眾、市府、交通部共識 設計各界驚豔
都發局表示,交通部原本提出的設計方案,較著重交通轉運與商業營運機能,與周邊環境的連結性不足,所以提出後即飽受地方人士與專業團體的批評。市府都發局順應民意,舉辦了一系列論壇活動,並建立車站設計理念的溝通平台,隨後交通部也重新委託國際知名建築設計團隊─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終於提出讓在地民眾、市府與交通部形成共識,且令各界驚豔的設計方案。日前高雄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查通過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案,攸關未來百年城市意象的高雄車站風格樣貌,也終於拍板定案。
據指出,高雄市雖然不同意原高雄車站地面建築的規劃設計案,但早已同意其地下基盤的結構設計,麥肯諾是在既有的基礎結構上進行地面建築及周邊設施的整體規劃設計,重新形塑高雄車站的風格樣貌,展現了不凡的規劃設計能力。
至於鐵路地下化後高雄火車站周邊的交通,都發局官員表示,市府交通局在鐵路地下化及新高雄車站規劃興建上,都曾積極參與高雄未來交通的評估。約民國80通車的中博地下道、以及配合鐵路地下化工程而新建的高架橋,串連前驛的中山路與後驛的博愛路,是高雄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鐵路地下後,地下道與高架橋都將功成身退。未來在高雄車站平面銜接的中山路與博愛路,大多為車站廣場坐落,將定位為進出車站的道路,不再扮演高雄南北交通大動脈的角色,屆時會將南北向車流導引至替代道路。而鐵路地下化後自由路與復興路銜接,在高雄南北交通的功能上將會舉足輕重。
對於已通過都市設計審查的高雄新車站,都發局長李怡德表示,新的車站設計除滿足交通運輸基本功能外,更規劃大面積的戶外市民活動空間。因應南部燠熱天候,參考台灣傳統廟埕與樹蔭下乘涼的經驗,在車站廣場上方設置了綠意滿佈的大頂棚,頂棚天花板採用不規則圓形構造,營造出廟埕廣場的燈籠意象;頂棚上方也規劃了自行車道和散步休閒的活動空間,搭配東西兩側綿延15公里的綠園道,未來市民登上頂棚即可遠眺壽山和大武山的美麗景緻。另為使新舊車站相融合,日後會將日式老車站移回車站的中軸線,形塑新車站環抱老車站的歷史傳承氛圍。
都發局則說,新高雄車站的設計可說是政府辦理重大公共工程導入民眾參與機制的新典範,跳脫以往僅止於提供車站功能的工程思維,進一步將鐵路地下化釋出的地面空間,轉化為城市休閒活動的重要據點。在都市設計審議通過後,也將督促交通部全力趕工,將新高雄車站如期在112年呈現在國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