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會7日通過法案,修正性侵犯罪成立的要件。未來性犯罪被害人只要曾在案發過程中口頭表達「不」,檢方就得以性侵罪名起訴嫌犯。過去德國法律要求被害人必須舉證有肢體抗拒,性侵犯罪才有可能成立。據統計,德國平均10起性侵案中,只有1起會成案,而且只有8%的性侵訴訟的被告會被定罪。
女權團體批評,過去德國法律不接受「說不就是不」(Nein Heisst Nein)的原則,造成德國性侵案的舉報率和定罪率都很偏低。未來司法單位評估性犯罪案件時,將考慮肢體及言語上的反抗,只要被害人說「不」,就代表不同意發生關係,被告的行為也就構成性侵。
科隆性侵案風暴 保守派轉而支持修法
德國婦女部部長史維絲(Manuela Schwesig)表示,修法之後會有更多受害者發聲或是提告,減少被擱置的案件,確保性侵犯接受適當的懲罰。德國執政黨目前佔國會多數,因此法案輕鬆通過。
促成修法的一大原因,是去年跨年於西部大城科隆(Köln)發生的一連串性侵案。原本保守派議員反對修法,但科隆事件之後輿論沸騰,許多保守派轉為支持。
只要被害人說「不」就可判為性侵
德國對於性侵的定義,遠遠落後其他西方國家,而且老早在去年難民湧入之前,性侵就已經是德國社會的嚴重問題。以2012年模特兒洛芬克(Gina-Lisa Lohfink)性侵案為例,當時她遭兩名男子性侵,並有影片作證,其中可以清楚聽到洛芬克喊著「不!」「停下來!」,但最後不但兩名男子被判無罪,洛芬克還被判偽證有罪,遭罰2萬4000歐元(新台幣86萬元)。
新法公布後,未來律師和司法當局不僅會考慮肢體反抗的事證,也會將語言的反抗列入調查。被害人可能因為無力、受到驚嚇,或是因為害怕遭暴力對待,而選擇不以行動反抗。
性侵法案轉嚴 驅逐難民更容易
除了將言語反抗列入考量外,未來若1個團體中1人犯下性侵,其他人未阻止,則也有可能被起訴。但也有法律專家提出,這樣的法規很難執行,甚至有違憲的風險。另一方面,新法案也讓政府更容易將犯下性侵案的外國人驅逐出境。
去年跨年性侵案發生時,科隆當地律師收到1100多起的訴訟案,其中就有500起是性犯罪。就在7日,科隆地方法院做出跨年性侵案的首次定罪。一名21歲的伊拉克男子及一名26歲的阿爾及利亞男子遭判刑1年。
女權團體表示,新法案是個好的開始,但改變還是不夠。他們擔心新法還是無法保護被性侵時沒有能力表達意願(例如被下藥)的受害者。目前各方還有計畫要修改其他關於性侵和集體性侵的法律。